如果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就讓你翻來覆去思索很久,那麼你已經處在內耗的狀態之中。內耗長期存在會讓人感到疲憊,甚至影響心理健康。
有人曾對美國作家福克納說,看不懂他的作品,看了兩三遍還是不懂。讀者當面這樣說,多少會打擊作家的信心,而福克納卻不,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直接請那人「看第四遍」。不僅不買讀者的賬,福克納連評論家的話也從不放在心上,瞧他說過的話:「我寫出來的東西總要自己鍾意才行,既然自己鍾意了,那也就無需再議論了。」一點都不內耗。
作家馬爾克斯不僅寫作受到福克納的影響,在拒絕內耗上也得到了他的「真傳」。圖盧茲大學一位教授經常寫馬爾克斯的評論文章,很多年輕作家給他寫信,請他不要對馬爾克斯寫那麼多,因為馬爾克斯如此有名,他已經用不着了,而別人正用得着。馬爾克斯毫不客氣地「倒打一耙」,諷刺這些年輕作家給批評家寫信完全是浪費時間,還不如去搞他們自己的寫作呢,並且留下一句名言:「許多年輕作家關心名氣,甚於關心他們自己的作品。」
像福克納和馬爾克斯一樣,諾獎作家普遍不太內耗。西方文壇亦有「文章憎命達」的觀點,許多作家喜歡裝窮,但是西班牙作家塞拉卻偏不。一位法國女士對他說:「你的生活方式、品位和銀行家很像。」對於這溫婉的批評,率直的塞拉直接「回懟」:「我有足夠的錢,可以舒適地生活,為什麼必須表現得像一個窮人?注意了,這麼做不過是虛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