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書的價格\胡一峰

時間:2024-05-27 04:03:11來源:大公报

  「618購物節」還有近一個月,戰火已經燃起了。不過,和以前購物平台聯合商家打價格戰不同,這次是商家向平台打響了第一槍,而「開火者」又是比較獨特的出版社。之所以說獨特,因為出版社提供的商品是書,書雖也待價而沽,但在人們心中卻有特殊的地位。孔乙己說過的,竊書不能算偷。照此推論,售書也不能算賣。既然如此,書的價格自然應和其他商品有所區別。

  截至我寫這篇小文,至少有五十六家出版社聯合聲明抵制京東「618」低價售書,這個數字或許還會增加,但絕無可能覆蓋大部分出版社。畢竟,這是個平台經濟的時代,平台是買賣活動的絕對優勢場景。書,除非像宣傳冊子那樣免費發放,又或者像古董珍寶競價拍賣,又如何離得開平台呢?

  平台經濟帶來了不少新事物,比如「購物節」。節這個東西古已有之。古來流傳的「節」都含有崇拜的意味,在特定的日子用特定的儀式致敬某個人、某種思想或行為。購物之為「節」,正是商品拜物教之明證,而平台以其對消費慾的強大激發力,把購物變成了一次狂歡。

  那麼,書該不該參加這場狂歡呢?從其商品屬性看,答案是肯定的。然而,書還有文化屬性。作為文明傳續的載體,書對於單個讀者,或非剛需,對於整個人類,絕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延續之必需。再者,書並非一次性消費品,它不是牛奶,喝了就被腸胃分解吸收了,它也不是衣服,穿過之後變得破舊,價值降低。相反,書讀了一遍還能再讀,甲讀了還可以給乙讀。被讀得越多,證明其價值大,經人批閱的舊書,有時價值還會增長。

  穀賤傷農,書賤傷社。平台刻意壓價,損害出版生態。書價高企,又愁煞窮酸讀書人。兩難如何破解?我以為,不如跳出商品思維,關注閱讀本身,多建些便利好用的圖書館,多鼓勵舊書循環,這才合乎出書買書的真意。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