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化什錦/方圓奇巧無不有\鄺凱迎

時間:2023-11-21 04:02:56來源:大公报

  上圖:白玉瓶式(鑲寶蓋/象牙匙)鼻煙壺。\作者供圖;下圖:葫蘆八楞形(八仙紋飾)鼻煙壺。\作者供圖

  鼻煙壺這類小不盈握的盛器,大約在明末清初年間出現,是儲存用於以鼻孔嗅入加進香料的發酵煙草粉末(鼻煙)的器皿,是西洋傳教士來華時獻給官員的禮物。造型如盒子,及後國人發覺盒形器易令鼻煙受潮及走氣,改用當時盛藥的小瓶盛載,以軟木或瓶蓋緊塞,形成流傳至今的鼻煙壺。

  在清初,鼻煙很快便融入當時京城旗人休閒及玩賞生活中,康熙皇帝在南巡南京時,西洋傳教士獻上禮品,大多退還而傳旨:「惟存留西蠟,准收」,並回賜青紵白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京城成為時尚,民間也起而仿效,蔚為潮流。

  與任伯年、吳昌碩齊名的海上畫派先驅者、清代篆刻大師、著名書法家趙之謙(他的魏碑書體雄健,近代文教學者區建公早年為本地店舖題寫牌匾多見用)寫了一篇專論鼻煙的《勇盧閒詰》,指出:「鼻煙來自大西洋意大里亞國,明萬曆九年(一五八二)利瑪竇泛海入廣東,旋至京師獻方物,始通中國。」他認為:「鴉片出,而毒遂中於人心世道……特嚴鴉片之禁……(而)鼻煙入中土最先,行世界稍後,於物不為害,於法不設禁,且珍異之。」

  趙之謙又引康熙年間刑部尚書、入侍南書房、積學工詩的王士禛對鼻煙的評語:「可明目,尤有辟疫之功效。」四大文學名著之一、成書於清代的《紅樓夢》(第五十二回)亦有描述鼻煙通鼻的妙用:「……忙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不見怎樣,便又挑了些嗅入,忽覺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門,接連打了五、六個噴嚏,眼淚鼻涕登時齊流……果覺通快些。」

  清廷製作的鼻煙壺數量甚大,造型各異,以白玉為材料多由宮廷造辦處製作。王士禛早在康熙四十二、四十三年間撰寫其《香祖筆記》就指當時存儲鼻煙的器皿有多樣,「瓶子之形象,種種不一,顏色亦具紅、紫、黃、白、黑、綠諸色,白色如水晶,紅如火齊,極可愛翫,以象齒為匙,就鼻嗅之,還是絕於瓶,皆內府製造,民間團體或仿之,終不及。」發展下來,鼻煙壺的變化不如他所言的「不及」而有更精彩的創意,民間用料更多樣,趙之謙有形容:「盛煙之蠟,舊製極小,僅貯兩許,磨琢精巧」,他同時亦指出有好此者「乃有大蠟,一蠟貯斤許」,以瑪瑙瓶盛之,作為家中陳設。

  迎合社會風俗,煙壺放於衣袋成為當年時尚,取便適用,趙之謙有記鼻煙壺的變化,稱「式多別異,器但逾寸,且有小如指節者,嘉慶後,始務寬大」。煙壺用料及紋飾極為奢華,除金銀為器外,記有礦石類的白玉、青玉、墨玉、翡翠等玉質,亦有瑪瑙、青金石、綠松石、水晶等琳琅滿目,這類礦石硬度高,雕琢各種造型、刻上紋飾、掏空膛挖肚等工藝要求甚高;造型有圓形瓶式、扁壺形式、葫蘆形式及茄形式等;紋飾多以高浮雕各種吉祥圖案或圖畫,瑪瑙多運用其深淺色澤構成圖畫。珊瑚、玳瑁及琥珀等有機質材料亦有用上,及以嵌寶裝飾。

  以金屬為器胎亦流行於市,在小巧不過十厘米高的器體外表畫琺瑯、嵌寶石或掐絲的精工裝飾,甚得康熙、雍正及乾隆皇帝歡心,如意館畫師亦參與其事,按內務府紀錄,不少畫師及工匠因此而獲賞銀五両至二十両不等。瓷胎類源自藥瓶,及後飾以粉彩、青花及五彩,及具立體感的雕瓷,多交江西景德鎮成批燒製而作賞賜之用。玻璃器來自西洋,但料胎內繪圖畫技法是坊間所創,流行於清中期。

  更有以植物葫蘆製作的鼻煙壺成為清代康熙、雍正皇帝喜愛,亦作為重禮、贈品予外國帝王;這種葫蘆鼻煙壺是讓葫蘆套在模範裏生長,清朝實錄館副總裁沈初的《西清筆記》指「然數千百中,僅成一二,最為難得」。由於成品率極低,甚為罕有,特別名貴。葫蘆煙壺器壁甚薄,輕鬆盈精巧,康熙皇帝亦親自佩之。

  鼻煙是外來之物,鼻煙壺是本土的產品;鼻煙流行於清一代,至今已幾消失,鼻煙壺倒遺存不少在各大博物館及私人收藏閣上。按清宮檔案,當時宮中有產能過剩的情況而經宮廷造辦處奉旨進行變價(賣);台北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張臨生早年有以清宮鼻煙壺為主題的研究,指存庫的有一千四百多件,而本地的私人收藏單位浮雲軒亦有收藏的近五百件贈與香港藝術館,以及爭羨的私人收藏,存世量實在不少。但是壺中取出來放置煙粉曰疊(碟)的附屬器皿,倒流傳下來不多。

  鼻煙壺在製作上有繁複工序,當年風行時經藝人工匠的鑽研,製作日巧,其裝飾手法與傳統文化有所疊滲,雖屬中國器物製作史的新員,其器文化之美,小巧玲瓏,別有洞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