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要闻推荐 > 正文

「香港歷史建築中的家國情」凝聚城市記憶

時間:2022-11-10 10:54:27來源:大公報

  今年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為了令市民更好地了解內地與香港同胞血濃於水的感人往事,國家文物局和香港特區政府特別策劃「血濃於水:香港歷史建築中的家國情」展覽。通過140件文物、照片、建築模型,回顧香港與祖國之間的緊密連繫,以及連綿悠長、歷久彌新的家國情懷。

  「有形」建築承載「無形」情懷

  展覽開幕式於昨日舉行,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致辭時表示:「香港位於祖國南疆,是一顆璀璨明珠。雖然只是彈丸之地,卻擁有豐富歷史文物資源,它們承載着獨特的歷史文化,不少建築都與我們近代中國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息息相關。」

  展覽將歷史建築的「有形」載體所承載的「無形」但濃厚的家國情懷呈現在觀眾眼前,以超過20幢歷史建築和遺跡訴說家國情懷,包括香港大學鄧志昂樓、馮平山圖書館、孔聖講堂等在傳承中國國學和傳統文化的貢獻。另外,還包括中國銀行大廈反映中國銀行於戰時將海外僑胞捐贈的款項轉交內地這段重要的歷史,也有東華義莊和東華醫院主樓大堂細說東華三院在聯繫海外華人、支援災民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等。

  城市記憶也是歷史記憶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陸進表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是老祖宗留下的珍貴遺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今次展出的這些香港歷史建築文物、圖片等,是歷史的見證者亦是承載者,它們是香港的城市記憶,也是中華兒女的歷史記憶。我們希望展覽能夠讓下一代人也明白香港與內地風雨同舟、血脈相連、休戚與共的家國情。

  是次展覽共分為「心繫神州 作育英才」、「同氣連枝 血脈相通」、「同仇敵愾 抗日救國」及「風雨同舟 相濡以沫」四大主題,介紹辛亥革命後赴港文士的文化活動、抗戰及「秘密大營救」行動、香港慈善和金融團體對內地的支持,以及香港與內地唇齒相依的交通運輸系統等。

  展品涵蓋孔聖講堂「闡揚聖教」牌匾、香港達德學院修業證明書、東華醫院「神威普佑」牌匾、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協助發售的建設金公債債券等。圖片: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三趟快車」內地中轉相

  為保證香港穩定物資供應,1962年3月,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和鐵道部為配合供應港澳鮮活商品「優質、適量、均衡、應時」的要求,每日開行「三趟快車」,滿載供港的家禽、牲畜和水產品等,由武漢、上海、鄭州三地轉經廣深鐵路到達深圳,再轉運至香港。圖為廣九線深圳工業站鐵路公園,此地曾是「三趟快車」在內地的最後中轉站。

  《大公報》報道魯迅誕辰60周年紀念會

  1940年8月,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香港分會、青年記者協會香港分會等主辦機構,在孔聖講堂聯合舉行一系列魯迅誕辰60周年紀念活動,包括演出集體創作的默劇《民族魂魯迅》。圖片取自香港《大公報》對此次紀念活動的報道。

  東華三院「神威普佑」牌匾

  東華三院自開辦以來,積極為海內外華人提供賑災、原籍安葬、難民救濟等提供人道支援。「神威普佑」是光緒皇帝御賜給東華的第一塊牌匾,意指神威護蔭,普佑眾生。 (主辦方供圖)

  聖家小堂

  抗戰時期,聖家小堂是港九獨立大隊在赤徑的一個重要基地。赤徑是被營救的文化界人士和愛國志士離開香港的一個出口,可由此乘船至南澳,再從陸路抵達惠州。

  香港孔聖講堂(模型)

  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之後,香港人響應孔教運動以抗西風。不少華商希望以傳統倫理凝聚社會團結,遂支援建立孔聖講堂(一級歷史建築)予名儒講學,以文學道德化育大眾。在香港大會堂於1962年落成之前,孔聖講堂作為本港主要的社區會堂,經常舉辦大型活動及講座,茅盾、郭沫若都曾在此演講。(大公報記者 劉毅)

  展 訊

  「血濃於水:香港歷史建築中的家國情」展覽

  時間:即日起至11月20日

  地點:香港文物探知館專題展覽廳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三、五: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休館

  費用:免費入場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