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要闻推荐 > 正文

新疆烽燧考古「復原」唐代戍邊生活

時間:2022-10-20 15:59:00來源:香港文匯報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位於天山南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境內荒漠地帶的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作為國內首次對唐代烽燧進行的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被納入國家重大考古項目。三年多來,先後出土各類文物1,450餘件(組),包括迄今為止由遺址考古發掘出土數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文書資料和國內首次發現的唐代漢文木簡實物標本,生動復原了逾千年前唐代戍邊將士們的生活,再現了曾經黯淡的刀光劍影、遠去的鼓角爭鳴。

  香港文匯報記者 應江洪 

  自2011年3月,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項目負責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胡興軍和同事們首次進入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進行調查、勘探,到2021年12月15日所有考古工作結束。今年初,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成功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讓他感到無比的欣慰。

  出土文物填補歷史文獻空白

  在新疆境內,克亞克庫都克烽燧是國家認定的長城資源之一,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它是由烽燧本體、居住房屋等建築構成的一處結構完整、功能齊備的綜合性軍事設施遺址。因其烽燧本體修築在一座9米多高的大型紅柳沙堆上,在唐代被稱為「沙堆烽」。

  公元前60年,西域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唐代時進一步加強了中央王朝對西域的管轄,先後設立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並在天山南北交通要道修築城堡、關隘、烽燧等軍事設施,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保障絲綢之路的貿易暢通。其中,安西都護府下轄有著名的「安西四鎮」——龜茲、於闐、疏勒、焉耆。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屬於焉耆鎮東境軍事防線——「樓蘭路」上一處基層軍事管理機構。這裏出土的各類文物1,450餘件(組),均為戍邊將士日常生活、工作器物。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烽燧遺址出土的883件紙文書、木簡,它們是近年國內遺址出土數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漢文文書,許多內容是國內首次考古發現,蘊含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這些文書、木簡為世人了解唐代戍邊生活,認識羈縻府州政治管理體制,研究古代軍事制度,特別是邊塞烽堠機構的運行等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新發現掩耳守捉、焉耆守捉、榆林鎮、通海鎮等軍事機構及樓蘭路、麻澤賊路、焉耆路等防禦線路,這些軍事機構及線路均不見於任何記載,填補了歷史文獻關於唐代焉耆鎮軍鎮防禦體系記載的空白。

  首現唐代漢文木簡實物標本

  「計會交牌」實物標本是首次發現的唐代漢文木簡實物標本。胡興軍認真研讀後發現,木簡上所記載的基本都是最基層的烽燧之間傳遞的情報,或向上一級要塞匯報工作的內容。木簡上有明顯刮削痕跡,說明曾反覆使用過。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木簡應該是文獻中記載的遊弈所與烽鋪間「計會交牌」的實物標本。

  已完成解讀的三件木簡,係紅柳枝削成,呈板狀,上面寫有:「八月十九日臨河烽送馬鋪烽」、「第四排交」、「十七日第一牌送沙堆」、「臨河烽狀上當烽四面羅截一無動靜」、「及烽子五人並得平安開元四年八月十日烽帥蔣果」。記錄內容不同,出土木簡的形制也不相同。有的兩端有穿孔,有的下端有凹槽,胡興軍推測係用途不同。除了「計會交牌」,還出土有記載「平安火」、「都遊弈」巡檢制度的木簡實物,均為國內首次出土,彌補了唐代軍事文獻記錄不詳的缺憾。

  「篩沙六遍」篩出「生動盛唐」

  據統計,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的文書主要為唐武周至至德年間,其中開元、天寶年間的最多,這恰是盛唐時代,也是古絲綢之路最繁盛的時期。然而,這些「寶物」的發掘竟然是考古隊員們用篩沙子的方式篩出來的!當時的一張工作照上,灰頭土臉的考古隊員們就像建築工人一樣在烽燧旁「篩沙子」。「因為文物都藏在烽燧旁的灰堆裏,歷經一千多年,許多文書成了指甲蓋大小的殘片,還捲成團,和荒草混在一起,很難分辨。我們就這樣一點點篩,一共篩了六遍。」

  這些珍貴的出土文書讓一千多年前的戍邊場景變得生動鮮活:唐代戍守烽燧的士兵被稱為「烽子」,他們「晝則荷戈而耕,夜則倚烽而覘」,既要候望放烽,知文書、符牒,又要種地、打獵、準備糧草,還要打仗,日常繁雜而艱辛。而河州、雍州、岐州等這些出土信札中反覆出現的地名說明,唐代戍邊將士大多來自中原地區。當兵力不足時,無法如期換防。在出土文書中,有的戍卒已五六十歲了,仍在超期服役。出土文書資料為我國古代邊塞軍事建置研究提供了豐富詳實的第一手實物資料。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