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要闻推荐 > 正文

小城故事\江 恒

時間:2022-10-20 15:36:51來源:大公报

伦敦金融城。\新华社

  人们常说,在伦敦仰望是值得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屋顶上会出现什么不寻常的景象。就像皇家交易所大楼的尖顶上,立着一只耀眼的镀金大蚱蜢,仿佛在述说脚下这座小城中讲不完的故事。

  关于这只蚱蜢的来历,坊间流传着不同的说法,但都与十六世纪都铎时代的金融家格雷欣爵士有关,他是英国现代银行业的鼻祖,也被称为都铎王朝的“钱袋子”。

  一种说法是格雷欣的祖先在婴儿时,被遗弃在英格兰东部的沼泽地,草丛中蚱蜢的叫声吸引来一位年轻女士,他因而得救,为了感谢蚱蜢,格雷欣家族将这种昆虫放入私人徽章并作为整个家族的标志。另一种说法来自于古老的双关语,由于格雷欣(Gresham)名字中的Gresh与蚱蜢(grasshopper)中grass发音相似,而hopper有跳跃的意思,于是格雷欣本人给自己的商行设计了大蚱蜢标识,希冀他的业务像蚱蜢一样蹦得高、跳得远。

  从一些史书的记载来看,后一种说法似乎更接近事实,因为就连皇家交易所都是格雷欣负责建造的,连同他亲手设计的金光闪闪的大蚱蜢被放上楼顶,远远看去整栋大楼显得格外气派。可惜世事难料,皇家交易所在一六六六年著名的伦敦大火中毁于一旦,令人惊讶的是,大蚱蜢却在灾难中幸存下来。皇家交易所重建后,大蚱蜢便屹立于楼顶任凭风吹雨打,据说二○○四年的最近一次大规模翻新,共用去九百张双层金箔。

  皇家交易所只是格雷欣的物质遗产,让他成名的却是众所周知的“劣币驱逐良币”理论。一五五九年,作为财政大臣的他观察到,英国当时两种货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时,成色足(贵金属含量高)的往往被收藏起来,成色不足的反而得以在民间流通,他不禁感慨道:“劣币驱逐了良币”,这种现象后世也被之为“格雷欣定律”。后来格雷欣上书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主张对通货实行管制,建议收回成色不足的铸币加以重铸,以防止良币外流,他也因此被授予爵位。

  对英国人来说,格雷欣的更大贡献在于,他创建的皇家交易所从最初提供货品交易,到后来进行黄金等贵金属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亦为日后著名的伦敦金融城(The City of London)的形成打下基础。十九世纪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在小说《雾都孤儿》中曾描绘了金融城当年的样子,书中写道:“河面上笼罩着一层雾气,停泊在各个码头的小船燃点起的红色灯火因而显得颜色更深,岸边阴沉混沌的建筑物越发昏暗蒙胧。”这段文字描写的正是金融城靠近泰晤士北岸货运码头的情景。可谁能想到,当年这里暮气沉沉,百多年后已高楼林立,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而皇家交易所楼顶的那只大蚱蜢,可谓见证了这些历史变迁。

  事实上,位于伦敦市心脏地带的金融城面积并不大,俗称“一平方英里”(Square Mile),就在这弹丸之地却汇集了大量银行、证券交易所、黄金市场等金融机构,包括英格兰银行、伦敦股票交易所等均扎根于此。容易让人混淆的是,金融城常被看成伦敦的一部分,其实它相对独立,是名副其实的“城中城”。也就是说,金融城不仅有自己的市长(荣誉性职务,每年通过选举产生)、法庭等职位和设施,甚至依照英国王室宪章,作为最高君主的英国国王也不能随意进入,事先都必须经过金融城市长的同意,当然此事在现实中从未发生,这条体现金融城独立性的规定仅作为谈资而被世人津津乐道。

  金融城之所以具有这种超然的地位,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法国人对英国的诺曼征服。当欧洲大陆征服者威廉入侵英格兰时,一路所向披靡,唯独到了伦敦城却久攻不下,最终双方达成协议:伦敦城承认威廉继位,换取自治特权,而这个协议一直保持至今。当年的伦敦城就是今天金融城的范围,有些古老城墙的遗址仍依稀可见。或许这段历史很好地诠释了,为何在这里没有国王的权力,因为金钱就是权力。

  对于金融城起家的过程,旅英经济学家李俊辰在《日不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一书中提到,早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时代,由于她对金钱的追求,在英国社会掀起了贸易和投资,甚至投机和暴力获取利润的热潮,无论是羊毛买卖、土地投机还是直接掠夺,都让人们觉得津津有味,这也加速了英国国家原始资本的积累。这个过程被称为“金融殖民体系”的金融战役并不夸张,背后有着来自于金融城那些金融家们的身影。换句话说,金融城的崛起与英国的殖民历史密不可分。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英国的不断衰落,金融城开始游走于灰色地带。按英国作家奥利弗.布洛的新书《世界的管家》(Butler to the World)中所说,在失去了一个帝国之后,英国又找到一个新角色,那便是为全球超级富豪服务,甚至沦为毫无道德的洗钱者的蜂巢。《纽约时报》的评论更为直白,金融城隐藏并守护着全世界被盗取的财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