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要闻推荐 > 正文

10件國寶書畫 香港故宮展出

時間:2022-09-08 17:28:34來源:大公網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自7月3日正式向公眾開放以來,開幕特別展覽「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備受關註。該展覽於昨日(9月7日)起至10月7日,展出最後一期、共10件國寶級中國書畫經典名作,展期過後,該批珍品將回到故宮博物院,在庫房「休眠」至少3年,其間不能展出。

  最後一期展品國寶雲集,包括有傳為東晉繪畫名家顧愷之的千古名作《洛神賦全圖》(南宋摹本)、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行楷書張翰帖》(唐摹本)、五代畫家阮郜唯一的傳世真跡《閬苑女仙圖》、南宋著名畫家馬和之的《小雅鹿鳴之什圖》、南宋畫家李迪罕見的巨幅精品《楓鷹雉雞圖》,以及南宋宮廷畫家李嵩的《錢塘觀潮圖》等。

  《錢塘觀潮圖》不僅為現存最早展現錢塘江漲潮盛景的畫卷之一,更體現了香港在保護國寶書畫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晚清以降,國家積貧積弱,大量珍貴文物流失海外;新中國成立伊始,國家將保護珍貴文物、遏制文物流失擺上重要議程,文化部文物局建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搶救流散香港文物。《錢塘觀潮圖》便是經由「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於香港回購,後入藏故宮博物院的。國家文化部文物局首任局長鄭振鐸致在香港從事秘密文物收購工作的徐伯郊的信中曾談及,「(1952年)第二季必須收購的文物是李嵩的《錢塘觀潮圖》」。

  「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展覽由香港故宮與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共展出35件中國書畫史上的經典名作。這些晉、唐、宋、元稀世瑰寶均為國家一級文物,部分還是書畫家的傳世孤本,經歷了數百年甚至逾千年的流轉。展品分3期在展廳8展出,每個展期約為1個月,以保護這些彌足珍貴的國寶。

  11月展出歐洲王室藏品

  在「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展期結束後,香港故宮將於展廳8推出開幕展之後的首個特別展覽「藝苑尋珍: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名品」。展品來自歐洲列支敦士登王室的藝術珍藏,首度於香港展出。

  其中有歐洲17世紀巴洛克時期著名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與安東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的代表作,此外還有雕塑、陶瓷、掛毯、傢具等,觀眾可以從中了解歐洲王室的藝術收藏品味與生活方式,以及中國藝術對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的影響。

  該展覽體現了香港故宮作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地位,預計於今年11月上旬開幕,詳情可留意香港故宮稍後公布的展覽及門票信息。

  顧愷之

  《洛神賦全圖》(南宋摹本)

  南宋,12世紀,絹本設色手卷,縱51.2釐米,橫1154.3釐米。

  繼第2期展覽展出的《洛神賦圖》北宋摹本,第3期展出《洛神全賦圖》南宋摹本。在傳世多卷《洛神賦圖》中,本品內容尤為豐富完備,其中洛神「或採明珠,或拾翠羽」等情節,在他本《洛神賦圖》中少見,更能體現原賦面貌。

  卷中服飾、器具多着硃砂色,整體氣息深靜古雅;人物比例合宜,體態優美;山水則筆法方硬,皴染兼備。

  本幅以多個界格節書《洛神賦》賦文,文字避諱有南宋初年特色,書法亦帶當時流行的顏真卿體書風。作品鈐清內府諸璽,由《石渠寶笈》著錄,一度存御書房,為清代帝王愛重。1922年,此作因溥儀賞賜溥傑,被攜出清宮。後經古玩商,輾轉歸藏故宮博物院。

  阮郜

  《閬苑女仙圖》

  五代,10世紀,絹本設色手卷,縱42.7釐米,橫178.1釐米。

  此畫被認為是五代阮郜唯一的傳世真跡。作品以青綠設色描繪海中仙境,用筆極繁。中央有仙女吟詩、彈琴,前有鳳鳥起舞,一旁有仕女洗濯,遠方有仙女乘龍駕鶴或馭風步渺而來。類似畫面可見於早期的銅鏡等,但以巨幅捲軸表現如此豐富的畫面,並且以女性為主題,則十分罕見。

  經歷五代戰亂後,宋代御府所藏阮郜繪畫亦只餘四幅,其中一幅名為《女仙圖》,被形容為引人入勝。當前故宮為唯一收藏阮郜畫作的博物館。

  馬和之

  《小雅鹿鳴之什圖》

  南宋,12世紀,絹本設色手卷,縱28釐米,橫864釐米。

  馬和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工繪山水、人物,深得南宋高宗、孝宗賞識。據載南宋時期,高宗和孝宗曾令馬和之為305首《詩經》配圖,馬和之所繪《小雅·鹿鳴之什圖》是傳世《詩經圖》中的代表作。此卷設色雅淡,用筆具書法意味,人物衣紋瀟灑生動,山石屋宇工緻中顯靈動飄逸。卷中各段《詩經》原文傳為宋高宗所書,但從用筆、結字來看,很可能為御書院書手仿其風格所寫。

  李嵩

  《錢塘觀潮圖》

  南宋,12世紀晚期至13世紀中期,絹本設色手卷,縱17.4釐米,橫83釐米。

  此卷是現存最早表現錢塘江漲潮盛況的畫卷之一。畫家以即景寫實的手法、俯瞰式構圖,刻畫漲潮時波濤漸起及船隻緊急歸岸的情景。近景繪薄霧中的臨江建築,雖然只描繪了高低錯落的各式屋頂,仍表現出楊基跋中所描繪的南宋都城繁華景象。遠景則空勾無皴,以清雅的綠色暈染平緩的山巒。此圖有元末明初張仁近、楊基題跋。後經明安國、項元汴與清梁清標等人遞藏,於乾隆年間收歸宮廷,得乾隆皇帝四組長題。1922年,此圖因溥儀賞賜溥傑被攜出宮,後歸民國藏家張元曾所有。1954年,由國家成立、負責營救國家文物的「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在香港回購,後入藏故宮博物院。

  歐陽詢

  行楷書張翰帖(唐摹本)

  唐,約8至9世紀,紙本墨筆冊頁,縱25.3釐米,橫31.7釐米。

  歐陽詢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初唐四大家」,此帖融合了行、楷書的風格,結字窄長,筆畫剛勁方折,結構嚴謹,展現了歐書典型書風和用筆特點。古代以鉤摹技術保存書跡,更能呈現自然逼真的書寫筆意,是刻石翻拓所無法比擬,故受後世珍視。由於歐陽詢於《晉書》編纂完成前(648年)已去世,故推測此帖或是由唐人據此書而作的鉤填本。本品為目前僅存的4件歐書墨跡本之一。

  李迪

  《楓鷹雉雞圖》

  南宋,慶元二年(1196),絹本設色立軸,縱189.3釐米,橫209.5釐米。

  本品署名李迪,應活躍於北宋末至南宋初,曾為畫院副使,所畫花鳥富有生意。本畫既體現出兩宋禽鳥畫的時代風格,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側重細緻地表現錦雞拔足飛奔的瞬間動態,展示出畫家出眾的觀察力和繪畫技巧。作品勾、皴、染等多種技法並用,刻畫工縝,敷色輕淡古雅。全畫寬逾兩米,從其尺寸推斷此畫原來可能用作屏風裝飾。元、明之際的一些畫作顯示出與《楓鷹雉雞圖》的關聯,或是受本品或相類作品影響,皆以鷹喻不凡。

  圖片:故宮博物院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