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长廊 > 正文

課外書中出作家\霍無非

時間:2020-11-04 08:06:49來源:大公報

  讀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已被古今中外眾多好學者證實行之有效。讀書需要從小做起,而課外書無疑是開啟孩童心智,培養個人興趣的一把鑰匙。遠的不說,旁的不講,綜觀近一百多年來知名作家的筆耕之道,發現有這樣一種現象:他們幾乎無一不是由課外書領進門,經個人努力修行成大器的。

  魯迅是近代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一位幹將,改造「國民精神」的先驅,年少時,他就表現出好讀善思,涉獵廣泛的個性。雖然祖父陷科場舞弊案鋃鐺入獄,造成家道衰落,作為長子的他頗感世態炎涼,但未曾改變他求知的興趣,經出獄祖父的鼓勵和講述,魯迅與兩個胞弟熟讀《西遊記》等通俗的古典名著,愈發對書本愛不釋手,就連後來與兄長分道揚鑣的二弟周作人也坦承:「豫才從小喜歡『雜覽』,讀野史最多,受影響亦最大。」兒時魯迅常用壓歲錢買書,有一次由他做主,把三兄弟的壓歲錢集中起來,買了一本木刻圖冊《海仙畫譜》,觸類旁通。因大量閱覽課外雜書,三兄弟學識陡長,在寫作上受益匪淺,一部《狂人日記》,成為魯迅的開山驚世之作。魯迅和周作人日後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座高峰。

  有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奠基人」尊稱的冰心,出身於清末一個北洋海軍軍官家庭。冰心的母親思想開通,覺得女子識文才是德,把《聊齋志異》等書塞到五六歲的女兒手中,聰慧伶俐的冰心很快「入戲」,神靈怪誕的故事,「看得我有時歡笑,有時流淚,母親說我看書看得瘋了。」讀書改變女兒,從此冰心對閱讀作文興趣盎然,大學預科發表了小說處女作《兩個家庭》等作品。受「五四運動」的影響,冰心積極投身學潮,捨醫轉文,寫作上也是多面手,《寄小讀者》、《小桔燈》、《繁星》、《春水》等清秀俊麗的散文、詩歌、譯作,老少宜讀。

  文壇「武俠」金庸幼時家境富盈,前輩中進士、上大學者眾,滿室書香,極大方便了少年金庸瀏覽。近朱者赤,他說:「我在小學就愛讀課外書,低年級時看《兒童畫報》、《小朋友》、《小學生》,後來看內容豐富的《小朋友文庫》,再似懂非懂地閱讀各種各樣的章回小說,到五六年級時,就開始看新文藝作品了。」這其中在八歲時,金庸首次接觸到武俠小說──顧明道寫的《荒江女俠》,被小說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所吸引,打下深深的烙印。成年後儘管曾有志於外交,到報館當記者,做編輯,繞個圈子又回到他心儀的武俠小說上,自成一格,寫出了《書劍恩仇記》、《倚天屠龍記》、《雪山飛狐》等數十部膾炙人口的武俠章回小說。

  曾有一種說法:大學中文系培養不出作家。這話不完全對。對的是像魯迅、巴金、老舍、沈從文、趙樹理、孫犁等大家,就沒有上過大學中文系的學堂。不對的是有些知名作家,還真是科班出身。除了「半個科班」的冰心,譬如公認「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曾在西南聯大中文系就讀,師從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等教授,對沈從文「要貼到人物寫」的小說技法領悟尤深。他自小就由當過清末「拔貢」的祖父教讀《論語》,養成雜覽的習慣。上小學的放學路上,總愛東看西瞧,手工作坊、布店、醬園、爆仗店等百看不厭,手藝人的精工巧作銘記於心,積累了豐富的素材,這就是所謂的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了,無怪乎汪曾祺筆下的《端午的鴨蛋》、《戴車匠》等細小瑣碎的題材,總是寫得那麼有品位,耐嚼受看。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外書是孩子學習成長的搖籃,亦是興趣之一,關鍵在於引導,提供必要的條件,而非擔心影響學業橫加干預或放任自流,這是一個開明家長應取的態度,魯迅等人的經歷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讀書宜讀活書,雖然讀書不一定能成為作家,但不讀書注定成不了作家,這種書一是紙質傳媒上的,二是生活的大「書」。具備這些,加上作家的「三勤」:勤讀,勤思,勤寫,擔當起社會責任,才能寫出好作品。

  課外書中出作家,它的啟蒙打底作用不可小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