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特色旅游 > 正文

從唐墓壁畫一窺大唐盛世

時間:2019-09-04 18:06:58來源:大公報

  圖:章懷太子墓壁畫《馬球圖》

  壁畫,是指繪製於牆壁上的畫,按照繪畫的位置可以分為岩石壁畫、洞窟壁畫、建築壁畫和墓葬壁畫。截至目前為止,中國最早的墓葬壁畫發現於陝西省扶風縣西周墓葬中,然而現存數量最多的卻是唐墓壁畫。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唐墓壁畫一千多平方米,共五百四十幅,是從近二十座唐墓中揭取下來的真跡,其中五組為國寶級文物。這些千年前繪就的反映唐人生活的資料,在地下伴隨主人千年之后重見天日,讓大家一窺當時的繁華與榮耀。

  大公報記者 李陽波

  在國寶級壁畫中,唐懿德太子李重潤墓中出土的《闕樓儀仗圖》可以說是典型代表。李重潤是唐中宗長子,也是中宗與韋皇后所生唯一的兒子。公元七○五年李顯重新即帝位后,追贈其為懿德太子,將其靈柩從洛陽遷回乾陵陪葬,並給予「號墓為陵」的最高禮遇。其墓中近四百平方米的壁畫,在唐代繪畫真品中極為罕見。

  《闕樓儀仗圖》氣勢恢宏

  懿德太子墓中的兩幅《闕樓儀仗圖》分別繪於東西墓道壁,畫中的闕樓為皇帝專用的三出闕,超出了太子本應使用的二重闕。而這個闕樓是截至目前唐代壁畫中較完整、高等級的闕樓畫面,也是少有的唐代闕樓實物形象資料。闕樓之后的儀仗隊規模宏大,由步行衛隊、騎馬衛隊和車隊三部分組成,兩幅壁畫中繪製了一百九十七名侍衛。雖人物眾多,但整體布局卻井然有序,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展示了初唐繪畫藝術的精湛,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此外,這幅壁畫中遠山、闕樓、城牆以及儀衛的比例十分準確,說明唐代畫匠在處理人物與環境的關係方面技巧熟稔。

  雖然都曾距唐帝國皇位一步之遙,但與自己的侄子懿德太子一樣,章懷太子也成為武則天稱帝路上被除掉的另一位悲情太子。章懷太子李賢,唐高宗第六子,武則天所生。李賢從小天資聰穎,深得高宗的喜愛,二十歲被冊立為皇太子,協助皇帝處理國事。然而,皇權的鬥爭異常殘酷,大唐文明元年,武則天逼李賢自盡於巴州,神龍二年遷回乾陵陪葬。

  章懷太子墓中的壁畫多以展現其文治武功和太子日常生活為主。一九七一年出土的《客使圖》,畫面中共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鴻臚寺官員,穿着初唐時期的朝服,手持笏板,氣度沉穩,面面相對,似乎正在商討事宜。后面三位,為首一人禿頂,濃眉深目,高鼻闊嘴,身穿翻領紫袍,推斷應是來自東羅馬的使節。中間一人面龐豐圓,鬚眉清晰,冠前塗紅色,旁邊插雙羽毛,身穿寬袖紅領白短袍,推斷是來自朝鮮半島的新羅國使節。最後一位頭戴翻耳皮帽,身着圓領黃袍,腰間束黑帶,外披灰藍大氅,應是來自中國東北的靺鞨族。這三位使者均躬身,神情中流露出期盼和等待之意,耐人尋味。

  《客使圖》反映外交狀況

  陝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程旭介紹,《客使圖》是中國歷史上首次以圖像形式反映唐代與域外文明的交流與互鑒,這種表現外國使節和人物風情的圖像,產生於開放的、與周邊各國文化交流頻繁的歷史時期,除了表現具體的事件外,又是四夷來朝的象徵,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目前學界對於這幅《客使圖》說法不一。一種認為描繪的是中宗皇帝為雍王遷葬時,官員們發哀臨弔的場面;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是李賢生前任太子監國時,唐朝外交機構接待外國使節的場景。程旭表示,無論如何,這幅《客使圖》都是中國古代表現外交題材的繪畫作品中的傑出作品。畫師們將三位唐朝官員雍容儒雅,器宇軒昂,充滿自信的氣質體現得恰到好處,同時又反映出外國使節眉頭微蹙,內心焦慮的緊張心理動態,生動客觀地反映了當時唐朝的外交狀況。

  畫師記錄古代流行運動

  唐人愛馬,來自西域的良馬除了用於征戰之外,「則良馬而驅之」的馬球運動,也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章懷太子墓墓道西壁繪有一幅國寶級文物──《馬球圖》,原圖全長八點九米,描繪了在遠山和古樹陪襯下的宮苑中,二十多名球手爭打馬球的壯觀場面,這也是中國馬球運動最早的形象記錄。

  畫中打馬球者身着窄袖袍,腳登黑靴,執繮揮杖,躍馬揚鞭,圍繞馬球往返穿梭。場面人物雖然不多但競爭相當激烈,五位騎手擊球,分別穿兩種不同顏色的服飾,表明是兩支球隊。隊員們有的揚起球桿準備擊球,有的手握繮繩直奔馬球,有的馳騁騰空,各顯絕技,奮勇爭先。騎棗紅馬的第一人最為有趣,他手持月牙鞠杖,側身后看,作反身擊球狀,馬球似乎正在他身后的空中飛旋。

  關於馬球,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喜愛馬球,而且技術一流。唐中宗景龍三年(公元七○九年),吐蕃贊普派大臣尚贊咄至長安迎接金城公主入藏,同時還帶來一支十人的馬球隊,希望與唐室球隊比賽。比賽結果唐室的神策軍馬球隊數戰皆輸,顏面大失。當時還是臨淄王的李隆基不甘受辱,臨時組建起四人球隊迎戰吐蕃隊,結果大獲全勝。

  章懷太子墓的另一幅國寶級壁畫是《狩獵出行圖》,繪製於李賢墓墓道東壁南段,長八點九米。這幅畫以青山松林為背景,四十六個騎馬狩獵者攜弓帶箭,揚旗持鞭,浩浩蕩蕩簇擁着主人縱馬馳向獵場,殿后的還有兩匹負重駱駝。

  「如果細心觀察,會發現這匹白馬的步伐呈現出不同於一般馬的走姿,同側前後蹄同時離地或着地,身體在同一水平線上左右擺動。」陝西歷史博物館講解員告訴記者,這樣的步伐可使馬的鞍口平穩,騎馬者沒有前顛后仰之苦,不易產生疲勞。這種馬在唐代文獻中被稱為「走馬」,數量較少,只有極少數地位很高的人才可以擁有。由此分析,騎馬者應是墓主人章懷太子本人。《狩獵出行圖》場面宏大,是一幅大比例、遠景式的動態畫面。畫師們匠心獨運地巧妙借用墓道斜坡,精心構圖、渲染氣氛,使這支人數眾多的出獵隊伍,像從古木參天的大道呼嘯而出,奔向山坡一樣。

  永泰公主墓中壁畫精美

  在唐王朝的所有公主中,永泰公主的陵墓壁畫無疑是目前所見最高規格的。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中宗第七女,高宗和武則天的孫女,頗得武則天和中宗的歡心。然而在公元七○一年,年僅十七歲的永泰公主觸怒了武則天,因此被賜死。中宗復位后,心懷愧疚,給予愛女「號墓為陵」的最高禮遇,陪葬乾陵。

  永泰公主墓是目前發掘最早、規模最大、墓葬級別最高的一座唐代女性墓葬,其墓中壁畫異常精美,前墓室東壁的《宮女圖》更是堪稱精華。這幅壁劃分為兩幅,北側《宮女圖》其上共有七位宮女,為首的侍女頭梳單刀半翻髻,身穿短襦長裙,肩搭披帛,其餘六人頭梳螺髻或丫髻,有的身穿短襦長裙,有的身着圓領或翻領胡服。她們手中分別持包裹、團扇、燭台、方盒等物,在為首宮女的引領下,緩緩前行。其中手捧方盒的宮女與其他宮女服飾明顯不同,如果靜看,你就會發現,這位宮女神情專注,似乎正在等待主人的吩咐。而從宮女手中閃爍着火苗的燭台來看,圖中描繪的應是晚上侍奉公主安寢的場景。

  永泰公主前墓室東壁南側的《宮女圖》保存完整,也最為動人,與前面北側的《宮女圖》成組鑒定為國寶級文物。圖中描繪了九名宮女頭梳高髻,肩披紗巾,長裙曳地。她們手捧方盒、酒杯、拂塵、如意、團扇、蠟燭等,款款徐行,或低語、或回顧、或凝神。講解員告訴記者,她們是公主寢宮中一群端莊嫻靜的宮女,也是大唐畫風中的標準美人,體現唐人喜好秀麗豐滿、華貴艷媚的女子風尚。

  在無法用動態影像留存歷史的唐朝,墓葬壁畫是最能真實反映當時社會形態的重要實物依據,而唐朝的權貴們亦希望能將大唐的輝煌永存於世。陝西歷史博物館唐墓壁畫修復專家楊文宗告訴記者,自首幅唐墓壁畫出土,唐墓壁畫在還原唐人生活的同時,亦擔負起解答眾多歷史謎題的重任。而隨着越來越多唐墓壁畫的出土,一些史書上未曾記錄的歷史和千古謎題,或許都將逐漸大白於天下。

  「行走在墓壁上的大唐」之下篇,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