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特色旅游 > 正文

暑期研學游要破解三大難題

時間:2019-08-05 08:44:50來源:光明日報

 

  暑假是研學旅行最火熱的時期。近年來,得益于文旅融合、素質教育、政策支持等有利因素,研學旅行發展勢頭迅猛,發展速度驚人,發展成果喜人。為了更好地推動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有必要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重視規模擴張,也要重視品質提升。研學旅行在促進文旅深度融合、拉動非周末旅遊消費、加快供給側改革和產能消化、帶動企業的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着突出作用,地方政府和各相關企業都紛紛發力,加入市場競爭。各方積極性高漲有助於推動市場發展、產品創新、服務優化、擴大影響。當然,為了爭奪客源而互相壓價、惡性競爭的現象也並不鮮見。如何規範市場秩序、穩定市場預期、推動有序競爭、樹立品質形象是當前研學旅行發展初期需要高度重視的。

  完整的品質管控體系的不足是出現無序價格競爭的重要原因。為了推動研學旅行市場品質化發展,就需要讓有品質的課程可以有市場定價權,幫助欲深耕者樹立市場形象,形成優質優價的運行機制;要從標準升級、精品課程、優質導師、國家基地、體系構建等方面,構建優質優價的信號機制;要建立完善的研學運營企業資質等級機制,形成多元的研學課程名優分類機制,從而避免出現低價競爭攪亂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助力優質企業和產品脫穎而出,推動研學旅行市場高質量發展。

  第二,重視學習知識,也要重視認識社會。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對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為此,有關部門進行了系統謀划、推出了服務規範、評定了示範基地、公布了研學目的地,教育部還專門制定了利用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來支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項目發展的舉措。

  知不足方能再精進。在實際發展中,不少研學旅行採用換個地方學習課本知識的形式,沒有真正地做到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換個地方進課堂」「換個地方逛展館」等現象並不鮮見。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沒有與國情教育、社會認知進行有效結合,研學旅行沒有真正成為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創新性銜接的模式,降低了研學旅行的作用。在接下來的市場引導和產品規範中,要高度重視知識學習和社會認知內容的合理配置。「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行之」。知行合一,不僅需要掌握來自書本的知識,更需要在走入「真實世界」中,充分了解社會,建立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重視文化研學,也要重視自然研學。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多數研學旅行把重心放在文化研學上也是對此的一種呼應。不過,在文化研學中,除了傳統的「講一講」「聽一聽」「看一看」「做一做」之外,更應該重視「想一想」「創一創」,更應該引導學生們用心去琢磨怎樣才能更大限度地發揮文化的價值、怎樣更好地延續文化的生命,應該用什么方式去感受、領悟文化的魅力,又應該怎樣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文化的形態。只有這樣,才能從接受給定的研學產品轉向提出無限的文化創意,真正做到「游中學」「游中想」「游中創」,通過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提升中小學生的能力。

  實際上,中小學生不僅需要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也需要感受祖國大好河山;不僅需要從歷史的天空中領略呼吸文化空氣,也需要從自然的饋贈中觸摸大地神奇。在緊張的課業學習之餘,在擁擠的都市生活之外,中小學生需要通過走向大自然,參與以自然教育為主題的研學旅行,重新恢復與生俱來但顯然已經陌生了的「親自然情結」。通過走向自然、走進自然,更深入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學會跟自然更好地相處,不僅是增強孩子們在大自然中生存發展的能力,也是激發他們創造力最好的方式之一。畢竟研學中的孩子們不僅要牢記歷史,也需要面向未來。

  (作者:厲新建 劉國榮,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