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特色旅游 > 正文

三少民族告別原始踏進現代

時間:2019-07-31 12:46:21來源:大公網

  古里鄉莫日根民間藝術團演出傳統節目\大公報記者王月攝

  「三少民族」是指集中分布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的三個少數民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他們曾是共同居住在山林中的遊獵民族,如今在山下比鄰而居,交往密切,在生活方式、文學藝術、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七月十二日至十七日,范長江行動內蒙古行一眾傳媒學子深入三少民族聚居地,探訪他們下山的原因與山下的生活狀態。

  大公報實習記者 何家寶、鍾岡志、牛彤 

  三少民族的語言沒有文字形式。儘管世世代代薪火相傳,靠口頭保留的語言依舊流失嚴重。而時間不僅侵蝕語言,甚至吞噬文明。

  七月十五日下午,採訪團來到鄂倫春自治旗的古里鄉。鄂倫春自治旗旗委常委、宣傳部長何雪光向採訪團介紹說:「鄂倫春族是三少民族中最後下山的,下山之初人口只餘兩三千。」三少民族主要信奉薩滿教,「那時候醫療條件也不好,人們生病了不去醫院,男性的平均壽命一度只有四十多歲。」直到今天,中國境內的鄂倫春族人口也不到一萬,而最早下山的達斡爾族在二○一○年的人口普查中已有十三萬餘人。

  通過表演延續習俗

  現年八十七歲的老人胡綠英二十歲時下山生活,下山後她就開始了製造狍皮手工藝品的工作。白馬過隙,老人回想起山上日子,表示山上情況不太理想。鄂倫春的習俗是年青力壯的男人在山上打獵,婦女照顧小孩。因資源不夠足,只有少量肉食。一九九六年一月,鄂倫春自治旗頒布《禁獵通告》,收存了獵民的槍支彈藥,在境內全面實行禁獵,許多獵民紛紛轉狩獵為手工製作。

  被問到喜歡現在生活還是山上生活時,老人說:「感謝政府的幫忙,我喜歡現在生活。因為可以有好的住屋和食物,養老計劃也非常好。」雖然不能再以獵民方式生活,但老人把文化傳向後人。她的子孫都成為當地藝術團的一分子,利用表演延續民族文化。

  科技拯救瀕危語言

  胡綠英幾乎不會說漢語,在採訪中需要借助翻譯將她說的鄂倫春語翻譯成漢語。而與她相反的是,她的子孫卻都幾乎不會鄂倫春語,「他們平時都說漢語。」她說。

  採訪團採訪中發現,三少民族的老人不僅懂自己民族的語言,許多還掌握其他兩個民族的語言,但隨着民族語言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用性越來越低,三少民族的年輕人往往連自己民族的語言都已不會說。比如鄂倫春族的年輕人何雲博,就說自己「不太會說鄂倫春語。現在的年輕人會說鄂倫春語的已經很少了。」

  口口相傳的語言不僅承載了先人的信仰、歷史和英雄故事,也是其共同的記憶,為了留住歷史和瀕臨失傳的語言,政府和機構正在努力。

  據何雪光介紹,除了利用電台等媒介傳播語言外,目前政府已經組織專家學者編寫三少民族的語言字典,用國際音標注音,其中《達斡爾語圖解詞典》已出版,另外兩個語種也在籌備出版當中。古里鄉鄉長白鵬英補充說:「我們還會利用微信教授鄂倫春語給小朋友,由老人錄音教單字和句字,然後再播給小孩聽。」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