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 正文

河洛文化與世界文明|徐金星

時間:2020-07-10 14:29:05來源:洛陽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2020年3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加快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工作推進會指出:「河洛地區是炎黃二帝為中華民族奠基的主要區域,河洛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論述,對我們跳出洛陽看洛陽、跳出河南看洛陽,加快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打造「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國際人文交往中心」「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世界古都論壇永久會址」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河洛文化包括的史前文化、三皇五帝文化、河圖洛書、五大學說(儒家學說、道家學說、佛家學說、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名人文化、姓氏文化、民俗文化、園林文化、牡丹文化、文物古蹟,以及制度文化等,都是黃河文化、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文化、母文化和主流文化。

  儒家學說起源於洛陽。作為儒家學說核心內容的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區別於西方文化的基本特質。

  在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的洛陽市孟津縣妯娌遺址,就發現有石璧、穿孔石鉞等屬於禮器的器物;到了二里頭時代的二里頭遺址,發現了坐北向南、具有明顯中軸線規劃的大型宮室建築群,出土的青銅禮器有鼎、爵、斝(jiǎ),玉制禮器有璋、圭、鉞等,還有銅鈴、石磬、陶鈴、陶塤、漆鼓等樂器。許宏先生說:作為維護社會秩序之規範的「禮制」,「萌生於龍山時代,肇始於二里頭時代」,「西周時代成熟的禮儀制度即應起源於此」。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邑明堂「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禮樂典章制度。

  關于禮樂文化和周公、儒家學說的關係,《淮南子·要略》雲:「周公受封于魯,以此移風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學生焉。」范文瀾先生說:「孟子以前,儒學實際就是禮學。」朱紹侯先生說:「孔子所謂的德治,就是禮治,孔子所謂的仁,其標準就是禮樂。」伊洛開源,洙泗承流。故儒家學說也被稱為「周孔之教」。

  四大發明中至少有三項(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產生、發展于河洛地區。三部經典著作《詩經》《老子》《史記》,誕生於黃河流域。關于《詩經》,戴逸先生說:「如果做一下《詩經》的地望統計,河洛地區應該是首屈一指的。」《老子》是一部代表老子學術思想的偉大着作,而老子數十年任職、生活于東周洛邑,即今洛陽。這裏的四大發明、三部經典著作,都是河洛文化、黃河文化、中華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成果。

  2 河洛地區是東方文明的主要「根基」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表明: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後,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位於黃河中下游的河洛地區,正是中原大地的中心。這裏的史前文化,如從裴李崗文化算起,至今已延續了大約1萬年之久。

  二里頭文化,因偃師二里頭遺址而得名。在這裏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城市干道網、最早的青銅鑄造作坊、最早的青銅禮樂器群、最早的青銅近戰兵器。二里頭遺址陶器上發現的刻畫符號總計有數十例,有學者認為,有的很可能就是早期文字。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團隊認為:「多元一體文化現象背後的各地方社會……在長期的交流互動中相互促進、取長補短,最終融會凝聚出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文明核心,開啟了夏商周三代文明。」

  有關炎黃二帝的傳說,據馬世之先生研究:「以有蟜氏居地平逢山為中心,在黃河之南,東起鄭州,西至靈寶,形成一個著名的少典-有蟜與炎黃文化帶。」可以看出,這個文化帶,正是河洛地區的中心地帶。這個地帶就有3座古都——洛陽、鄭州、開封。

  嚴文明先生在《東方文明的搖籃》一文中指出:「從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來說,最主要的是兩極,即以西亞兩河流域為根基發展起來的西方文明和以東亞大兩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為根基發展起來的東方文明……這兩個文明體系本身的發展和相互關係,便構成了世界歷史的主要內容。」我們知道,黃河文明是中華文明的主體,而黃河文明的中心,是在黃河中下游的河洛地區。因此,我們可以把河洛地區視為形成、發展中華文明、東方文明的「根基」或主要「根基」。

  3 絲綢之路是洛陽古代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

  絲綢之路是古代聯結東方和西方的一條交通大動脈。

  據《穆天子傳》載: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964年),周穆王乘坐八駿大車,攜帶大量絲織品等禮物西游。他的出發點、返回終點都是洛陽,往返行程三萬五千里。不少研究者認為,《穆天子傳》所提供的材料,說明早在西漢張騫「鑿空」之前,中國內地和中亞之間已有交往和接觸。

  穆天子西行800多年後,公元前138年,張騫由長安出使西域,按一般說法,此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天下大亂,絲綢之路隨之中斷半個世紀以上。到了東漢,班超出使並駐守西域30年,重新開闢並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國家文物局在絲綢之路「申遺」研究專題會議上,對絲綢之路東端起點所下的定義是:始於中國漢代時的東、西兩京——洛陽和長安。

  《洛陽市志·交通志》將絲綢之路作為洛陽古代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列出的主要線路有七條:

  第一條,洛陽通西域道(即通常所稱的陸上絲綢之路)。

  第二條,洛陽通中天竺(中印度)道。

  第三條,洛陽通撣國道。撣國,古國名,地在今我國雲南與緬甸邊境,即「西南絲綢之路」。

  第四條,洛陽通林邑道。林邑,地在今越南中南部。

  第五條,洛陽通日本道。

  第六條,洛陽通高麗道。高麗,古國名,地在今我國遼寧、吉林及朝鮮半島境內。

  第七條,洛陽通雲中道。雲中指雲中郡,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東北。該道以洛陽為起點,北抵蒙古高原,與「北方草原絲綢之路」連接。

  以上以洛陽為起點的交通線,都是國際性交往通道,由洛陽通向了世界範圍內眾多國家和地區。

  《后漢書·西域傳》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郡名,地在今越南中部)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大秦,即羅馬帝國;安敦,一般認為是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這應是大秦國與東漢王朝的第一次直接交往。大秦使者走的是海上絲綢之路。

  洛陽是陸上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唯一的交會點,隋唐大運河是連通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紐帶。由隋唐大運河南端的余杭(今杭州),經浙東運河達寧波,由此沿海路赴日本,是中日之間距離最短的航線。

  洛陽曾長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或中心之一,也長期是國際上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或中心之一。河洛文化是黃河文化、中華文化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河洛地區是形成、發展中華文明、東方文明的「根基」或主要「根基」,洛陽又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這些為我們今天打造「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國際人文交往中心」「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等,提供了極為優越的甚至是獨具的前提和條件。相信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實現,我們的目的一定能達到!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