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 正文

馬海明:一心為民的「泥腿子幹部」

時間:2020-04-10 13:22:02來源:洛陽日報

  馬海明資料圖片

  講述人:李三旺,洛陽日報報業集團洛報融媒體中心時政採訪部副主任。

  講述對象:馬海明,歷任欒川縣潭頭鎮副鎮長、欒川縣旅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2011年5月7日在抱犢寨景區開發考察中,因車禍不幸殉職,時年58歲。

  馬海明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一直扎根基層,長期負責旅遊開發工作,帶領幹部群眾成功開發了重渡溝、伊河漂流等景區。2011年,原國家旅遊局授予馬海明同志「中國十大旅遊風采人物」榮譽稱號。2015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作出向馬海明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

  8日,曾多次參與馬海明事跡宣傳報道的李三旺,講述了馬海明艱苦奮鬥、一心為民的感人事跡。

  主動請纓開發重渡溝

  近年,欒川縣依託生態和旅遊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旅遊業已成為帶動山區群眾脫貧致富、提升欒川知名度能力最強的產業。

  李三旺說,每當談起這些驕人成績時,欒川幹部群眾總會提到一個人——馬海明。他曾任欒川縣潭頭鎮副鎮長,因帶領群眾成功開發重渡溝而被譽為欒川旅遊的「拓荒者」、群眾致富的「領頭人」。

  1995年6月,42歲的馬海明被任命為潭頭鎮副鎮長。第二年4月,馬海明參加了由原洛陽市體改委組織的綜合改革試點鎮學習考察。在考察旅遊景點中的所見所聞,讓馬海明的腦海中不停地跳躍着:距離潭頭鎮20公里的重渡溝,如果能開發成旅遊景區,是否也能吸引遊客旅遊觀光?是否也能讓群眾脫貧致富?

  馬海明的這個想法,引起不小爭論。

  當時的重渡溝村是遠近聞名的「六多村」——失學兒童多、光棍兒多、生活欠賬多、賭博多、喝酒鬧事多、搞封建迷信多。

  有人說:「搞旅遊需要大量資金,也需要人才和經驗,目前就開發旅遊,條件不具備。」也有人說:「搞旅遊步子邁得太大,風險也大。」

  然而,馬海明並不這麼認為。他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是要有的。要讓群眾富起來,我們當幹部的就應該有膽子闖一闖。」

  那一年,馬海明主動請纓開發重渡溝。他發誓,要讓百姓依靠旅遊,趕走貧窮,挺直腰桿。

  歷盡艱辛讓百姓嘗到甜頭

  開發重渡溝,困難太多了。

  為了勘察、規劃更好的旅遊線路,馬海明和他的同伴,一次次披荊斬棘、不顧艱險地跋涉在重渡溝的山嶺溝坎之間。餓了,他們就坐在樹杈上啃幾口干饅頭;渴了,他們就喝幾口山泉水。沒有開發資金,馬海明把家里的房子都抵押了,甚至還把女兒的壓歲錢也拿來花了。

  然而,對于旅遊,別說普通百姓,就是一些幹部也是「滿腦子糨糊」。馬海明明白,要「拓荒」重渡溝,首先得做群眾的思想工作。

  重渡溝村有棵老菩提樹,馬海明經常在這裏進行他的「演說」。會,不知開過多少次;話,不知說過多少遍。有村民還為馬海明起了個外號——「馬大煽」。但認准的事,馬海明從不退縮。

  1999年7月,在經歷了千辛萬苦之后,重渡溝景區終於開門營業了,百姓嘗到了旅遊的甜頭。一位村民當年依靠農家賓館賺了7000多元,他花6000元買了一輛幸福牌摩托車。

  「採訪中這位村民告訴我,就是這輛摩托車,讓他把老婆娶回了家。重渡溝人對馬海明的感激是發自肺腑的。」李三旺說。

  重渡溝火了,也有人盯上了這塊肥肉。有一名商人找到馬海明,說想投資50萬元控股重渡溝,但群眾必須搬出去。馬海明說:「我是個黨員,不能對不起老百姓!咱官不大,但共產黨員這個名頭大。」

  百姓永遠懷念他

  2001年8月,馬海明調離潭頭鎮,要離開重渡溝了。

  「這時的百姓捨不得他走啊!大家為他送行,淚水止不住地往下流。」李三旺說,採訪中多位當事人的講述令他深為感動。

  馬海明當時也哭了,他說:「從今天起,我就是重渡溝的兒子,即使走到生命盡頭化成骨灰,我也要壯一棵重渡溝的竹子。」

  但誰能想到,他竟然走得那麼早。2011年5月7日,馬海明在抱犢寨景區考察中遭遇車禍,去世那年他才58歲。

  馬海明追悼會在潭頭鎮舉行。當天,1.8萬人的送葬隊伍,把這個豫西山區小鎮擠得水泄不通。人們一步步向前挪動着,都想再看一眼這位「泥腿子幹部」。

  馬海明走了,他的身影永遠留在了重渡溝的山水之間。每年清明節,村民們都會來到這裏,向馬海明獻上一束花,深鞠一個躬。

  去年,李三旺參加河南省「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以《用採訪致敬楷模》為題,向大家介紹了他採訪馬海明帶領重渡溝群眾發展旅遊的幕後故事。「一次次採訪、一次次演講,馬海明的事跡始終激勵着我、打動着我。我要以楷模為榜樣,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為廣大讀者帶來更多有溫度的真實故事、基層故事、身邊故事。」李三旺說。

  洛陽日報記者 李迎博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