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旅資訊 > 正文

河南考古證華夏育蠶製絲逾5000年

時間:2019-12-04 09:08:09來源:新華社

  不知因何早逝的孩童,被美麗的織物包裹着裝入甕棺,經過5,000多年時光的剝蝕,只剩下一堆殘骸。

  研究人員近日在河南省滎陽市汪溝遺址出土甕棺裡的頭蓋骨附着物和甕底土樣中,檢測到桑蠶絲殘留物,表明當時包裹亡童的織物是絲綢。

  昨日在河南鄭州召開的仰韶時代絲綢發現新聞發布會上,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說,汪溝遺址發現的絲織物殘存,與此前青台遺址甕棺中出土的織物為同類絲織物,結合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的骨雕家蠶,確切證明中國先民在5,000多年前已經開始育蠶製絲。

  青台、雙槐樹、汪溝等遺址地處鄭州仰韶文化聚落群,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核心地區之一。

  當時中國絲綢技術已趨於成熟

  出席新聞發布會的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介紹說,根據碳化痕跡孔隙和殘留纖維的電鏡觀察,科研人員在汪溝遺址甕棺內提取的炭化織物中發現了絞經織物,紗線較細,是四經絞羅織物碳化後的痕跡。借助該館自主研發的酶聯免疫技術,最終確認絞經織物是絲織物殘存。

  「這是目前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絲製品,距今5,300年至5,500年。此前良渚文化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織品距今是4,200年至4,400年。」顧萬發說,進一步研究發現,當時中國的絲綢技術已趨於成熟,而非初始。

  古人具備馴化家蠶技術

  據顧萬發介紹,出土殘片中有一塊「綾羅綢緞」中的羅織物,且經過了染色處理,在織法上採用了較為複雜的絞經結構。為防止掉色,古人對這塊染色羅進行脫膠,生絲脫膠後稱熟絲,這塊羅也是目前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熟絲絲綢製品。

  據介紹,距離青台遺址不足百公里的雙槐樹遺址出土的骨雕家蠶長6.4厘米、寬不足1厘米、厚0.1厘米,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蠶雕藝術品。

  根據蠶的整體造型以及頭昂尾翹的繃緊「C」形姿態,專家推測古人雕刻的是一隻正處於吐絲階段的家蠶。「這說明當時的古人已非常熟悉蠶的生長習性,並可以馴化出成規模的家蠶。」顧萬發說。 ■新華社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