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旅資訊 > 正文

時代歌者何建明書寫奮鬥史詩

時間:2019-09-17 08:26:00來源:大公報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壯闊歷程,既是一部中華兒女的奮鬥史,也為文學創作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富礦。從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到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再到何建明的《浦東史詩》,中國報告文學以其「筆錄歷史」的獨特屬性,全景式地再現了70年來的風雲往事。那麼,從中國報告文學的閘口踏進新中國的歷史之河,在文學棱鏡的映射下,生活現實又呈現出一種怎樣的面貌與軌跡?帶着這樣的問題,大公報近日對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何建明進行了獨家專訪。

  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

  1998年,一部報告文學《落淚是金》,飽蘸濃情的揭示了寒門學子求學之路的艱難坎坷,直接促動了全國性的支教助學潮。2019年,一部紀實作品《大橋》,首次全面披露了「工程奇跡」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始末,將國之偉力與民之智勇現於世人。在長達40餘年的創作生涯中,何建明用50部長篇報告文學,幾乎完整再現了過去數十年中國大地上發生的大事件與大發展。

  實錄港珠澳橋建設始末

  因為每當大事來臨,何建明總是衝在一線,加上筆之所至橫跨幾代風雲,因此文學圈都稱他為「時代的歌者」。在這位「歌者」看來,過去70年,中國報告文學始終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連,二者可以被同步切分為三組不同的畫面。「建國初期,大建設的場面和建設者的群像是報告文學作家們最主要的創作對象。」何建明說,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巴金的《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等作品,對激勵廣大勞動者參與社會主義建設以及號召全國青年向志願軍學習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哥德巴赫猜想》標誌着新時期報告文學的崛起。」何建明說,從動亂年代結束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伴隨改革開放春天的到來,各行各業都開始蓬勃發展,報告文學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素材與資源,並逐漸成為國人的一道「精神大餐」。何建明認為,反思與批判是這一階段報告文學的最大亮點,這些作品也為中國全面的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推動力。

  進入新世紀后,中國在各領域全面發展。「反映社會發展和國家邁向全面強盛的主旋律作品在這一時期佔據了多數。」何建明的《浦東史詩》《大橋》等作品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將探文體藝術多元方面

  「過去七十年,中國文學為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發揮了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持續釋放着獨特的正能量。」談及新中國文學的歷史地位,何建明舉例說,《誰是最可愛的人》《哥德巴赫猜想》等,在當時的社會,對全體國人都產生過巨大精神影響。

  何建明認為,最近十年,隨着國家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讀者的口味要求和閱讀檔次也迅速提高,公眾對文學和藝術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特別是向經典靠近、向實用靠近、向陶冶情操靠近的新風尚,使得文學在國人的精神世界中獲得了前未所有的地位。

  作為中國最勤勉多產的作家之一,何建明的筆也在新時代豐富多彩的現實故事中不斷得到滋養。對於接下來的創作計劃,他向大公報透露,「下一步,我的目標將放在探索報告文學文體藝術的多元化方面,即借助各種文學寫作技巧,實現報告文學藝術的經典化與精品化,力爭讓每一部作品都能開闢一種新的創作模式。」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