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河南 > 正文

宋楷戰:讓民間泥玩變藝術品 把老祖宗手藝傳下去

時間:2022-08-01 10:06:11來源:大公網

  在河南省鶴壁市浚縣西楊玘屯村,上到80歲的老人下到五六歲的孩子,家家戶戶、每一個人都會做「泥咕咕」,全村六成的村民從事泥咕咕的創作、生產、銷售,被譽為「中國第一泥塑村」。作為土生土長的楊玘屯村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泥咕咕」代表性傳承人宋楷戰說,泥咕咕有上千年的歷史,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泥咕咕不只是玩具,而是能喚起兒時記憶的藝術品,應當是珍貴的藏品。我們泥咕咕藝人有義務把它傳承下去。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泥咕咕」代表性傳承人宋楷戰

  一塊泥巴能承載怎樣的歷史文化?近日,記者走進國家級非遺泥咕咕的發源地——西楊玘屯村,牆壁彩繪、村中泥塑、欄桿雕刻……處處都能看到泥咕咕的元素。這裏曾是黃河流經的地方,由於常年河水的衝刷,形成了非常適合製作泥塑的黃土膠泥,是泥沽沽的集中產地,素有「泥玩具之鄉」之稱。

  因能用嘴吹出「咕咕」般的響聲,浚縣民間泥塑小玩具被冠以「泥咕咕」之名達上千年之久。泥咕咕造型簡煉豐滿,淳樸生動,粗獷豪放,形簡神妙,大的50釐米,小的只有4至5釐米,黑色、大紅、大綠、純白等原色繪出的各種花紋,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寄託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

  在該村的憨刀文化創意園內,宋楷戰帶領着幾個村民對手上的泥咕咕精雕細琢。憨刀藝美術館裏,眾多用黃河膠泥捏制而成的泥咕咕題材眾多、琳琅滿目,不僅有常見的家禽、傳說中的瑞獸,還有歷史人物甚至文藝作品中的角色。

  「以前顏料欠缺,村民作為捏制者沒有美術基礎,只能選擇身邊可取可用的材料進行上色,有的村民就用墨汁上底色。」宋楷戰解釋,現在顏料豐富了,泥咕咕的色彩變得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

  投身擅長領域沒日沒夜鑽研

  作為一個農村娃,宋楷戰打小就喜歡用泥巴做泥咕咕。「我六七歲就開始捏泥咕咕,是打心眼裡喜歡它。」宋楷戰說,「初中畢業後,我也出去打過工,但總覺得那些工作不是自己擅長的,也不是自己想要的。後來我又回到村裡,成立了公司,加入合作社,帶動村裡發展泥咕咕。」

泥咕咕造型粗獷豪放,形簡神妙

  憑着對泥塑的一股熱愛,宋楷戰投身到這個自己擅長的領域,一門心思研究起泥咕咕要把泥咕咕文化發揚光大。宋楷戰的工作室起初就設在自家的幾間舊房子裏。他不再像父輩那樣只在農閑的時候捏,而是沒日沒夜地在他的小天地裏鑽研。

  對於宋楷戰來說,經常為尋找一處好的黃膠泥跑遍村莊的整個山坡,捏制泥咕咕是一種生活,最開心的是跟泥在一起。他的手藝練得爐火純青,普通泥塑對他而言已不在話下。

  泥咕咕造型誇張,承載和記錄著悠遠歷史積淀下來的民俗民風。宋楷戰認識到,泥咕咕的地域性太強,外地人不容易接受。因此,他對泥咕咕進行了造型創新。

  隨着市場需求變化,泥咕咕造型不斷豐富,有十二生肖、飛禽走獸、水滸人物等一百多個品種。「現在,加入一些新穎文創元素,讓消費者擺在家裡更好看,也更具市場化。」宋楷戰說。

  讓優秀的傳統工藝繼承和發揚下去

  當2006年泥咕咕有了國家級「非遺」身份之後,西楊玘屯村也被命名為「泥玩具之鄉」,宋楷戰就開始思考「如何將原生態的泥咕咕融入現代人的文化生活,是我們泥咕咕藝人必須思考的問題」。他希望除了藝術收藏人士,泥咕咕還能被更多現代人所喜愛,讓泥咕咕不再是老百姓手中幾毛錢、幾塊錢的泥塑產品,而是上升到一種美術與文化的高度,變成一件具有國際視野的藝術品,讓老祖宗留下的手藝傳承下去,讓泥咕咕文化發揚光大。

泥咕咕造型不斷豐富(馮雷攝)

  只有留住手藝,才能傳承匠心,讓優秀的傳統工藝繼承和發揚下去。宋楷戰意識到,只有讓年輕人了解泥咕咕這門手藝,才有機會讓它傳承發展。近年來,宋楷戰與大學進行合作致,讓專家學者、高校學生走進村裡,把泥咕咕帶進大學講堂,組織泥咕咕技能大賽,向年輕人宣傳泥咕咕文化,做到了學院藝術與民間美術的深度融合。泥咕咕還跟着中國孔子學院走出國門大放異彩。

  「通過專家教授、學生、手藝人一起比賽,不僅能夠促進文化交流,也想看看楊玘屯村到底有多少年輕人、老手藝人在做泥咕咕,有多少人能傳承泥咕咕。」宋楷戰表示,通過幾次比賽,看到大家之間的和諧與思想觀念的轉變,更有信心把泥咕咕文化發揚下去,更有責任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傳承下去。

  經過多年打拚,他的公司擁有9個手工作坊、8個燒制窯爐,吸引周邊多名下崗工人和返鄉農民工到公司就業。近些年,宋楷戰打造了黃河文化產業孵化園、泥咕咕美術館、泥咕咕銷售平台,也整合了一大批年輕人,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如今,學習泥咕咕手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只有延續,傳統手藝才有溫度。

  對於宋楷戰來說,泥塑製作已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兒時看到泥咕咕作品時的驚艷,是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關註這項工藝時的滿足,也是帶動全村發展的一份熱情,不再是少年,但永遠保有少年的熱血。他說:「我們在將來的發展上,我們會想把泥咕咕在各種領域上,讓它綻放它自己的光彩。」

  千年廟會滋養泥咕咕

  泥咕咕最早來源於遠古時期人們對於鳥的信仰和圖騰崇拜,只是在隋唐時期得到了發展和壯大。浚縣「泥咕咕」不斷傳承發展背後所依賴的是浚縣古廟會。據史料記載,北魏時期廟會出現,泥咕咕隨廟會的開展而走入百姓家。

  同樣是國家級「非遺」的浚縣古廟會被譽為「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從每年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歷時月余,規模宏大,各種民間文藝表演團體、風味小吃、泥咕咕等手工藝品充滿廟會的各個角落。每到廟會,很多遊客慕名而來,泥咕咕出現在廟會每個角落,也成為大家必買的一件商品。

  售賣泥咕咕大多是浚縣村民,其中楊玘屯村村民居多。每年秋收之後,村民就地取材儲備黃膠泥,天氣轉涼全家人便開始製作泥咕咕,等到正月初一廟會開始,村民便拿去售賣。

  在廟會售賣是泥咕咕多年來的生存狀態,有了千年廟會的滋養,泥咕咕才能發展至今。有村民表示,如果沒有古廟會,也就沒了泥咕咕。

  浚縣「泥咕咕」數千年的傳承歷史,傳遞着各個時期的文化信息,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泥咕咕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被眾多民俗專家稱之為「歷史的活化石」,為學界提供了一個值得研究的文化空間,從而使其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搭上電商快車影響力不斷擴大

  彼時,浚縣「泥咕咕」以小手工作坊生產為主。農閑時節,全家男女老少圍坐一起,和泥、造型各司其職,技藝嫻熟,晾乾的泥咕咕在自家小土窯進行燒制。每家每戶的窗檯上、牆頭上、灶台上,到處都擺滿他們精心製作的泥咕咕。

  現如今,泥咕咕依賴千年廟會發展多年,而附近村民也憑藉捏制泥咕咕手藝獲取收益,走向致富。目前,西楊玘屯村擁有泥塑作坊、工作室290個,泥咕咕非遺傳承人二十多位,全村60%村民從事泥咕咕的創作、生產和銷售工作,年銷售總額達2600多萬元。

  在一村民家中,全家人正在捏制泥咕咕,嫻熟的製作技法,流暢優美的顏色線條,活靈活現的生肖牛造型的泥咕咕就製作完成。該村像這樣的家庭式泥咕咕作坊還有很多,泥咕咕已經成為該村致富的支柱產業。這些精美的作品通過電商銷售,發往全國各地,成為消費者擺在家裡的藝術品,小朋友手中的玩具。

  早前,有網友在微博上曬出楊玘屯村一位七旬老人手工捏泥咕咕50年,年入十萬元,給孩子蓋了樓房娶了媳婦,生活越過越富裕。

  「這幾年,搭上電商的快車,村裡『泥咕咕』的銷量實現了一個又一個飛躍。」宋楷戰說,在電商直播的帶動下,泥咕咕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