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河南 > 正文

泌陽紅色焦竹園孕育「小延安」 紅色聖地留下光輝足跡

時間:2021-06-18 19:01:32來源:大公網

  河南省駐馬店泌陽縣城往東30多公裏,在銅山腳下、泌水河畔,一組青磚黛瓦、流檐翹角的明代建築群掩映在竹林綠樹中。這裏就是1935年—1938年中共鄂豫邊省委和紅軍遊擊隊曾駐地,在中國革命史上佔有重要一席之地的焦竹園革命舊址。

  走進焦竹園革命舊址,大院分為西院、東院和東偏院,院內草木葱鬱、花開絢爛,紅色印記隨處可見。這裏又被稱為「小延安」竹溝革命根據地的前身,不僅是三年革命遊擊戰爭時期中共鄂豫邊省委和紅軍遊擊隊的駐地,還以此為中心開闢的鄂豫邊革命遊擊根據地(又稱桐柏山革命遊擊根據地)是南方八省十五塊紅色遊擊根據地之一。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追尋中原印跡 助力出彩河南」——走進駐馬店集中採訪活動6月17日啟動。採訪團一行跟隨泌陽縣委宣傳部和黨史研究室一起探訪這裏。一件件文物,一張張圖片,讓大家的思緒回到那段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

  鄂豫邊區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鄂豫邊區人民便開始了黨組織的創建活動。1924年黨的早期革命活動家肖楚女來到泌陽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為革命的鬥爭撒下了火種。1927年11月中共泌陽支部在縣城的福音堂成立。 1934年張星江和王國華來到江西瑞金參加了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和六屆五中全會,受到了朱德總司令的接見和指示,朱德親手送給張星江的大會紀念章,作為珍貴文物在我館收藏。1935年8月,省委在王店張樓馬長富家成立。自此,鄂豫邊區革命根據地是豫南地區早期開展黨的活動的紅色根據地之一。

  1935年8月,張星江、王國華、張旺午等在唐河畢店商定,將豫南、豫西南黨組織合併成立鄂豫邊省委,由張星江任省委書記、仝中玉任組織部長、王國華任宣傳部長。鄂豫邊省委領導豫南、豫西南10餘縣黨的工作,決定在確山、泌陽、桐柏、信陽四縣接合部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桐柏山革命根據地。

  1936年1月,鄂豫邊紅軍遊擊隊在信陽小石嶺村成立,雖然成立之初隻有張星江、周駿鳴、王國華、汪心泰、康春、吳恆山、老汪7名隊員和3支槍,但鄂豫邊區從此有了一支屬於自己的武裝隊伍。

  通過奪取地主武裝,開展遊擊戰爭,這支隊伍在艱苦的環境中不斷髮展壯大,到1937年7月中旬,已發展到400多人。1937年10月,鄂豫邊省委和紅軍遊擊隊進駐焦竹園、鄧莊鋪,省委機關設在焦竹園,遊擊隊駐鄧莊鋪。10月中旬,遊擊隊改編為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

  1937年12月,鄂豫邊省委改建為鄂豫邊特委,1938年1月改建為豫南特委。1938年1月,根據黨中央指示,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正式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隊,和中共豫南特委一起進駐確山縣竹溝鎮。2月,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長彭雪楓到竹溝後,經過整頓和加強,第八團隊迅速擴大到1500多人。

  「這裡是『小延安』竹溝革命根據地的前身,為竹溝成為中原抗日根據地的戰略支撐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鄂豫邊省委和紅軍遊擊隊進駐時,把東院作為省委機關,西院作為遊擊隊司令部。焦竹園革命舊址在省委和遊擊隊遷往竹溝後,曾作為鄂豫邊區招兵處,在保障中原抗戰人員的輸送、物資供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鄂豫邊革命紀念館講解員阮慈寶介紹說。

  「自1935年8月省委成立以來,以焦竹園為中心,這裏成為中原地區抗戰的主要基地和戰略支撐點,留下了劉少奇、賀龍、程子華、葉挺、彭雪楓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足跡。一時間焦竹園革命的紅旗高高飄揚,《義勇軍進行曲》歌聲響徹雲霄,政治教育識字教學形成熱潮 ,黨群和諧相處,軍民團結戰鬥,呈現出了一派生動活潑的革命新氣象。」泌陽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郭曉勇說,「在這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論得到驗證,『到三不管的地方生根發芽』得以實踐,張星江、周駿鳴、王國華等一大批革命先烈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如今,英烈們的浩然正氣和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正激勵着後人奮發圖強,用勤勞和智慧建設美好家園。」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