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HK人與事/同一片天空下/江 揚

時間:2020-06-02 11:33:55來源:大公報

翱翔的麻鷹/歐偉建攝

  經歷過沙士的香港人,似乎對傳染病毒多一些敏感。在特區政府接二連三地頒布「限聚令」後,人們對專家和醫護人員的忠告,基本聽得進去。幾乎每個人出門都自覺地戴上口罩。

  從窗戶望出去,幾條彎彎曲曲通向銅鑼灣的路上,車輛稀稀落落,街邊行人寥寥無幾。整個社會彷彿按下停擺鍵。不管你願不願意,宅家的日子成為每個人面對的現實。作為個人,你幾乎無法控制那些顛覆你的生活,有時甚至是威脅你的生活的力量。

  清晨的一聲鳴叫,像嬰兒發出拉長而高音的尖叫,卻又突然停頓下來,把我從睡夢中驚醒。慌忙拉開窗簾,是一隻身形龐大、霸氣十足的麻鷹落在窗戶的拐角上。隔着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牠深啡色的羽毛,呈叉狀的尾部,銳利的眼睛,堅硬的喙,還有一對「大力金剛」爪,模樣兇巴巴的。只見牠小憩了一陣,就展開雙翅飛走了。

  目光跟隨着牠,才發現天空中有多隻麻鷹盤旋,牠們拍動翅膀的次數並不多,靠着氣流承托,猶如滑翔機一樣保持着平穩的飛行。有時交互盤旋,有時集體滑行,有時近距離地掠過窗前,在鬧市高樓之間往來穿梭。

  窗外的天幕由暗轉為魚肚色,山巒漸漸被染紅,剎那間一個「火球」輕巧地躍出,在灰色的雲海中慢慢升起。中銀大廈、國際金融中心、環球貿易廣場的輪廓慢慢清晰起來,在陽光的映襯下顯得更加唯美。

  居於斯,卻未曾留意過這座城市在晨曦中醒來的樣子,也沒關注這座城市原來還居住着不同的生物。平常但不平凡的麻鷹,也許是香港生態自然的最好信物,從覓食到棲息,可以看到一個城市與動物鄰居和諧共存的態度。

  同一片天空下,誰也不會是一座孤島。失去了同伴的島嶼,最終將會被海水湮沒。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界,不僅僅是相望,更多的是相守。這個地球上的事,越來越有同步性。

  身在香江畔的我,曾看着長江邊那座城市的確診者從一到百到千再上萬的數字,從恐怖、着急到無奈,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是網絡連接了疫情的即時傳送。大數據,不斷更新着各種求助的信息。二月初的一天,微信群裏的大洋彼岸美中文化教育基金會,發起捐款人接龍,籌措資金購買呼吸機、血氧儀、心臟監視儀等醫療器械和防護用品,送給武漢市及周邊區縣的二十多家醫院,為湖北抗擊新冠病毒提供實質性的幫助。我馬上接龍。雖然我的捐款微不足道,卻是我對出生地的深深祝福和默默祈禱。

  疫情的發展,越來越出乎人們的意料。死亡數字急劇飆升的美國,讓人猝不及防。聖地亞哥的中國人協會,很快搭建起以微信群為主的信息交換平台,號召華人捐款支援當地醫護人員。我接收過聖地亞哥一個個親人和朋友送來的問候和情誼,也想回饋這座我曾經求學和居住的城市,捐出一點點心意。從馳援國內,到回守美國,故土家園,息息相關的海外華人真的是打了一個整全場,他們正以一種新的「團結」方式來對抗危機。

  在大多數人因疫情不能出門的情況下,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着改變。一次Skype視訊會議,讓我領略了科技化的進步。會議是在香港與三藩市、爾灣之間的五個人四個地方進行,不再有空間地域的限制,那種線上的專注,那種問答的輕鬆,彌補了人們不能面對面交流的空白。科技正在消解實體距離,互聯網越來越凸顯出巨大的力量。

  每周一堂的舞蹈課,老師為了「停課不停教」,開拓了網絡課程新的教學形式,在線上教授我們學生舞蹈。她將維吾爾族舞蹈中移頸、立腰、翻腕到旋轉,一個個富有特色的動作分解到位。儘管我只能模仿老師拍攝下來的動作學習,不如現場教學那麼方便,可也許這是在當下特殊時期的最好方法了。

  隨着陽台西邊的山上最後一道夕陽消逝,迎來的卻是無法穿透的黑暗。從「限聚令」頒布開始,逢星期三晚上的跑馬地黃泥涌道上沒有了比肩接踵的人潮,跑馬地場外的投注站也暫時關閉。燈光依然明亮的賽馬場,公眾席的看台上空空蕩蕩。聽不見往日喊聲如雷的喧嘩,看不到馬匹亮相的圈子人頭湧動……「馬照跑」這一香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雖然得以繼續一百七十五年的歷史,似乎卻在新冠肺炎肆虐下跑得「格外」小心,也出奇地安靜。

  靜得能清晰地看到天空中最亮的那顆星星在閃爍着,耀眼的光顯得一點不孤寂。

  至少,我們擁有同一片天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