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中原商業古鎮|賒店鎮:萬里茶道「天下第一店」

時間:2020-04-13 13:33:22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文/徐春燕 

  河南城市歷史源遠流長,在歲月磨礪中幾經輝煌和滄桑。明清時期,昔日的大都名城日漸低調,商業市鎮的突飛猛進為城鎮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和勃勃生機。如今這些古鎮至少已有四五百年歷史,它們如珍珠般散落在中原大地上,雖然數量不少,但因含蓄內斂,人們大多對其知之有限。

  為探訪這些古鎮,我滿懷好奇與期待,多次驅車行駛在中原大地,遊走于街頭巷尾,希望能夠與它們相遇相知,透過那古朴凝重的外衣,探尋煙花璀璨后的痕跡。翻開塵封的書頁,梳理當年那些小鎮的繁華記憶。

  賒店鎮,清代也稱賒旗店,位於伏牛山南麓,南陽盆地東緣。人口不多,面積不大,名氣極響亮,「天下第一店」的頭銜熠熠生輝。它從清康熙年間興起,十九世紀初衰落,它200餘年商業發展的歷程,是後世研究中原商業城鎮興衰的重要標本。

  「賒旗」這個名字最早見諸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刊刻的《南陽府志》,此前名不見經傳。清人衷干在《茶市雜詠》中有「清初茶葉均由西客經營,由江西轉運河南再銷關外」的記述,這裏的「西客」即晉商,提到的這條商路,就是17世紀由晉商開闢的萬里茶道,賒旗是這條商路上的重要一環。

  萬里茶道是繼絲綢之路后的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道。商人們從福建武夷山出發,將采買的茶葉車拉肩扛運至江西河口鎮,通過水運,經湖南鄱陽湖、湖北漢口,溯漢水到達襄樊,經唐白河、唐河水道北上到達賒旗。此後改陸運北行,抵黃河渡口孟津,然後茶商或西行進入西北邊疆,或進入山西,一部分茶商「走西口」進入歸化(呼和浩特),一部分則走國際路線,通過張家口迤邐向北,經庫倫(現烏蘭巴托)到達中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

  悠悠唐河水,為賒旗送來了無盡的財富。當年賒旗店的后河碼頭處,清代此地有青石鋪就下貨台,還有層層石階通到岸上,岸邊形成老河街,是賒旗店最先繁盛之地。現在這段河道已斷流,碼頭處已成一片曠地。

  立於此處,遙想三四百年前賒旗北走汴洛,南船北馬的忙碌景象:碼頭上常年堆着山一樣多的貨物,最盛時卸貨船隻數百艘,在河里排了數里長。商人議價聲和船工號子聲彼此交織,讓人感嘆「拉不完的賒旗店」。

  明清賒旗店之富庶,矗立在永慶街與廟山街交匯處的山陝會館是忠實見證。

  稱得起「天下第一」的這座山陝會館,緣自當年商人的一個「豪」字,既有「豪情萬丈」,也少不了「豪擲千金」。

  乾隆時期,山陝會館迎來了最豪奢的一次重建擴建。它一開始定下了精益求精的基調,木材從湖北泛江河水運而來,選用工匠都是百里挑一。整修工期花了136年,經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建成後的會館,春秋樓、大殿、兩廊、廂房、懸鑒樓、琉璃照壁、鐵旗桿等一應俱全,春秋樓高30餘米,有三重檐歇山琉璃頂,恢弘壯麗,當地有「賒旗有個春秋樓,半截插進天里頭」的民謠。《南陽社旗鎮山陝會館鐵旗桿記》也霸氣地說,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基本完工之時,銀錢仍有「三千餘金」,山陝廟「壯麗不可有加」,商人們又「不可析金以入私橐」,錢多到沒地兒花,重金打造了門口那對高聳入雲的鐵旗桿。賒旗店商人平日精打細算,錙銖必較,但建會館時揮金如土、不計成本,讓人大開眼界之餘,實力也讓人嘆服。

  能見證賒旗店之富庶的,還有瓷器街。瓷器街形成于清順治康熙初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古街僅有300多米長,雲集着厘金局、票號、鏢局等見證晚清金融業發展的機構。

  厘金局是清政府在南陽設置的稅收機構,全河南只有三家,另外兩處在陝州和開封,和賒旗不是一個級別。據清宮檔案顯示,河南厘金自咸豐八年(1858年)三月起抽,到年底僅九個月時間,河南三局共征繳稅銀6萬餘兩,賒旗佔了半數。賒旗的厘稅額等於開封和陝州之和。光緒《南陽縣志》也有賒旗「市歲稅常巨萬」的記載,可見清末賒旗地殷民富,全省首屈一指。

  賒旗店有大量商舖商家,鏢局也是剛需。瓷器街上有一家廣盛鏢局,由山西祁縣武術名家戴二閭所創,他武功高強,講究信義,運鏢安全性高,業內有「華中第一鏢局」的讚譽。

  瓷器街上還有多家票號。票號是集存款、放款、匯兌業務於一身的私人金融機構,功能類似于今天的銀行。中國最早票號是道光三年(1823年)山西商人成立的「日升昌」。道光六年(1826年),與日升昌齊名的蔚盛長票號在瓷器街設立第一家分號,這也是中原第一家票號。蔚盛長票號可在北京、天津等30余地匯兌,覆蓋半個中國。次年,又在相鄰的關帝廟街設立蔚升厚分號。此後,賒旗店又出現了十餘家票號。彈丸之地,一時間票號密布,後人戲稱它為清代的「中原華爾街」。

  朱仙鎮、賒旗鎮、荊紫關鎮這三座商業古鎮的興起,均源於水運交通優勢,後來的衰落也都與水運的衰落、火車代替船舶成為最便利的長途運輸工具息息相關。這種城鎮與河流同呼吸共命運的例子,在明清時期河南商業古鎮中比比皆是。

  陳州的周家口(今河南省周口市川匯區),最初只是沙河南岸的自然墟集,賈魯河疏浚后,作為沙河、潁河、賈魯河的交匯之所,周家口成為中原與江南商品流通的重要樞紐。據《縣志》記載,明代后期這裏居民不過百家,清初已可稱「巨鎮」,乾隆時期是「水陸交匯之鄉,財貨堆積之藪」,儼然「豫省一大都會」。清末京漢鐵路通車,令它喪失了豫南水陸聯運碼頭和物資集散中心的地位,周家口經濟一蹶不振。

  與之類似的還有裕州的北舞渡(今舞陽縣北25公里的沙河南岸北舞渡鎮),地處汝水之岸,西通汝洛,東下江淮,南連荊楚,北通鄭汴,曾有「北舞渡日進斗金」「九門九關小北京」等讚譽。同樣因為京漢鐵路的通車,水路優勢的喪失,境內商氓紛紛東移到了漯河,北舞渡商業日漸衰落。此外,滑縣的道口鎮,唐河縣的源潭鎮,河內(今沁陽)的清化鎮等均是如此。

  交通對于城鎮的發展舉足輕重,古鎮在繁榮過后紛紛復歸于平淡的過往,也提示我們交通發達固然可以帶動運輸、餐飲、住宿、娛樂等服務業的進步,但對交通的過度依賴,也很容易造成支撐城鎮持續穩定發展的手工業和其他產業發展不充分、產業優勢不能互補等問題。在這些問題作用下,小鎮經濟雖然繁華,但資本卻牢牢掌控在商人手中,再加上河南本地商幫數量不多、實力不強,使得中原交通優勢一旦失去,商人紛紛撤離,出現「200年的繁榮商業沒有改變當地面貌」的局面,因此區域產業統籌規劃至關重要。

  如今隨着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文化興鎮日益受到社會廣泛關注,這些明清商業古鎮又紛紛回到人們的視野。

  2006年,朱仙鎮木版年畫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朱仙鎮嘗試對木版年畫傳統工藝進行改進和創新,將旅遊與木版年畫緊密結合,目前木版年畫已成為支撐古鎮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

  賒店鎮清代商業遺存保留完好,2007年,賒店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0年,獲得「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榮譽稱號。

  荊紫關鎮地跨三省,號稱「游千年古關古街古鎮、看三省民俗民風民情」,「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等招牌令它熠熠生輝。

  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優勢產業,成為河南明清古鎮的發展方向。不久的將來,這些有厚重歷史文化助力的古鎮,將會在經濟上迎來再次騰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