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中原商業古鎮|賈魯河疏浚朱仙鎮崛起

時間:2020-04-13 13:30:29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文/徐春燕 

  河南城市歷史源遠流長,在歲月磨礪中幾經輝煌和滄桑。明清時期,昔日的大都名城日漸低調,商業市鎮的突飛猛進為城鎮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和勃勃生機。如今這些古鎮至少已有四五百年歷史,它們如珍珠般散落在中原大地上,雖然數量不少,但因含蓄內斂,人們大多對其知之有限。

  為探訪這些古鎮,我滿懷好奇與期待,多次驅車行駛在中原大地,遊走于街頭巷尾,希望能夠與它們相遇相知,透過那古朴凝重的外衣,探尋煙花璀璨后的痕跡。翻開塵封的書頁,梳理當年那些小鎮的繁華記憶。

朱仙鎮大關帝廟 譚豫增攝

  ◎賈魯河疏浚朱仙鎮崛起

  朱仙鎮毗鄰開封,宋代是軍事重鎮。跟隨岳飛北伐的英雄大概不會想到,這個他們曾為之浴血奮戰之地,幾百年後能夠在商業領域大放光芒,成為明清時期「中國四大名鎮」之一。

  朱仙鎮的崛起源於賈魯河的疏浚暢流。明代嘉靖年間,政府疏通賈魯河,以此溝通河南與江淮水道,江淮物資可以經由長江入淮,溯賈魯河北上進入華北各地。作為南北水陸轉運中樞,開封唯一的貨物轉運碼頭,朱仙鎮由此崛起。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秋,朱仙鎮的商人和百姓在今古運糧河西岸修建了岳飛廟。半個世紀后的嘉靖十年(1531年),在朱仙鎮經營的賽氏家族(阿拉伯人後裔)以及被稱作「馬客」的,以陝西人為代表的穆斯林商人,又在鎮東南隅老虎洞街集資擴建了清真寺。兩者都是寄託人們信仰的載體。明代岳飛廟,現在仍有部分建築留存。始建於明代的這座清真寺,歷代有復修,現已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入清之后,朱仙鎮商人又合資修建了兩座關帝廟。關帝廟又稱為「商業會館」,除了信仰功能外,它還有商業功能,是商人聯誼鄉情、規劃行情、集議發表及同業交易的場所。如今,位於岳飛廟旁的大關帝廟留存部分建築。通過對廟中現存碑刻的整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關帝廟擴建重建軌跡清晰可見: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新建山門戲台,參與商號400余家,集資259兩,平均每家0.64兩;雍正十一年(1733年),參與340余家,集資860兩,平均每家2.5兩;乾隆四十年(1775年),參與商號17家,集資2380兩,平均每家140兩。從康熙三十二年到乾隆四十年不足百年間,商號平均捐款額從每家0.64兩上升到每家140兩,幾乎增加了218倍,實力增長之快令人矚目。印證了此地商戶雲集,經濟發展迅速的史實。

  碑刻還透露了另外一個重要信息,當年朱仙鎮手工業也得到了充分發展,如皮房、氈帽作坊、羊毛商號、絲繭行、門神作坊、炮行等一應俱全,皮毛業和版畫業在全國深具影響。乾隆時期,朱仙鎮木版年畫步入興盛,從捐款情況看,經營版畫的商戶總數量不及皮房,但捐款總額是後者的17倍,由此能夠推測木版年畫已成為當地優勢產業,產品銷售行情好銷量高,工匠收入在各行業中也屬於佼佼者。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