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童眼觀世\消費旅遊\梁 戴

時間:2019-11-14 14:51:06來源:大公網

  最近朋友分享一條短視頻,太有哲理了。片中鵝爸爸對一群準備跳入水的幼鵝大談經驗:「什麼是旅遊?旅遊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跑到別人活膩了的地方,去花掉自己的錢,讓別人富起來,然後滿身疲憊,口袋空空,再回到自己活膩的地方,繼續頑強地活下去。」鵝爸爸講完後,所有鵝都暈倒了。

  香港人喜歡旅遊,部分單身的同事朋友,幾乎每個月都外遊。筆者算很節制,每年與家人只旅行二至三次,自兒子出世後,選擇的都是日本、泰國、台灣等老少咸宜的周邊地區。

  許多家長美其名說,旅遊是為了增長子女見識,最常掛在口邊的理由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筆者比較坦誠,不諱言旅行是為了逃避日常緊張繁忙的工作,太太是為了逃避家務,兒子則是為了逃避功課,如果能在旅途中增廣見聞,則是附屬品。香港人普遍喜歡外遊,還有一個原因是,居住空間狹窄,在家看電視,或者逛商場是很多人假日的例牌節目。一家人長假期出外,可避免在香港「困獸鬥」。

  隨着年紀漸長,筆者近年對於旅遊的意慾愈來愈低,尤其長途之旅更視為畏途。因為事前要花頗長的時間去安排交通食宿,執拾細軟,捱過長途飛機的困頓后,晚上還經常因為陌生床鋪而輾轉失眠。最掃興的是,通訊科技發達,即使已講明外遊,公司、親友的訊息,仍會不斷浮現,期待身在十萬八千里外的人立即處理。

  匆匆幾日旅程結束後回到家,還要收拾行李,分配手信,第二日帶着滿身疲憊,面對一大堆積壓的工作。當親友同事問旅程好玩嗎?筆者總是淡淡說句「OK啦。」

  憶起二十多年前,大學剛畢業時與幾個同窗,當背包客去流浪遊歷的美好時光。那時住的是廉價旅館、每天啃麵包,那個年代旅遊仍未變成消費模式,還是生活體驗。時間推移,一切都回不去了,心境也變了。即使我想這樣旅行,家人也不願意捱麵包、住青年旅舍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