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砵蘭街得名始末\裘 琪

時間:2019-11-11 09:06:31來源:大公報

  砵蘭街得名,背後有一個有趣故事\作者攝

  香港的街名,可謂華洋雜處,五光十色,初來甫到者,往往是一頭霧水,譬如明明走在一條洋裏洋氣的彌敦道上,拐兩個彎,卻已走進風土味十足的豉油街去了。內地來的遊客,若走進以中國地名來命名的街道,同樣會陷於五里迷霧中,例如看到蕪湖街,很容易就會誤以為它在上海街附近,而走在上海街,卻可以找到南京街和寧波街。

  有些街名,如果不知道它的來歷,也容易鬧出笑話,例如九龍的砵蘭街,人們便以為砵蘭一定是香港早期洋人的名字,其實並非如此。

  砵蘭街其實是因「紅毛泥」而得名。「紅毛泥」就是又叫「士敏土」的水泥,早些年,水泥還有人稱之為「英泥」。水泥由美國俄勒岡州的砵蘭市最先生產,故亦名「砵蘭土」。後來,廣州也建了一家水泥廠,第一任廠長,是一位姓方的「海歸」。此君後來南下香江,經營建築生意,創設了一家成和公司,在跑馬地區建造了不少房屋,還買地開闢了一條成和道。

  後來,方君還跨海到九龍發展,看中了油麻地天后廟附近,本來是濟隆糖廠佔地頗廣的廠房,便設法買下來,開出一條新街道,兩邊都建成三、四層高的樓房,為了表示他曾做過砵蘭土廠的廠長,所以將新開闢的街道命名為砵蘭街。

  香港早年的街道,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一個名稱,卻見之於兩條街道。

  例如港島半山有一條羅便臣道,九龍半島也有一條同名街道。港島的羅便臣道,始建於一八六一年,而九龍的羅便臣道,則始建於一八六五年,相差僅有四年,且同是為紀念第五任港督赫科斯.羅便臣而命名的。直至上世紀初,第十三任港督彌敦上任后,才將九龍的羅便臣道擴建,並改稱為彌敦道。

  當年九龍半島與香港島同名的街道,除了羅便臣道之外,還有麥當勞道、遮打道、德輔道、花園道等等。這幾條街道都在尖沙咀附近。後來,麥當勞道改為今日的廣東道,遮打道改為北京道,德輔道改為漆咸道,花園道則改為漢口道。

  早期九龍有不少街名跟港島的相同,主要是因為隔了一個維多利亞海峽,兩岸居民甚少往來,儼如兩個世界。後來隨着人口增加及交通發達,郵遞誤會頻生,為減少混亂情況,街道命名才有了嚴格的限制。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