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如是我見\八角形的高雄燈塔\黃秀蓮

時間:2019-11-11 08:42:52來源:大公報

  圖:高雄燈塔雄峙於旗津小島,呈八角形\作者供圖

  高雄燈塔雄峙於旗津小島。燈塔用磚頭砌成,發揮了磚頭能構建多種形態的特性。八角形的燈塔在台灣僅此一座,造型少見,且風向儀少有地以中文寫「東西南北」,更覺珍貴。

  這燈塔俗稱旗后燈塔,地握要塞,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有一種制高點的氣勢,除了指引往來船隻外,必要時當可發揮防守的軍事作用。

  高雄與旗津只隔了一段水道,短短的,彷彿此岸濤聲,彼岸瞬間已聽到。可是這距離卻容得下遠洋巨輪進出,也難怪高雄能成為台灣最大港口。坐船呢,引擎轟轟一響,然後慢悠悠地,不過五分鐘船程,已登上旗津古渡頭,渡頭富有荷蘭風味,畢竟荷蘭侵佔了台灣三十八年(一六二四至一六六二)。近可望之,偏又遠而隔海,渡海之后又要登高,一番周折,似近又不易即之,添了高雄燈塔的魅力。

  高雄燈塔建於一八八三年(清光緒九年),之前一直以中國傳統的燈竿、旗桿來指導船隻進出。一八六四年(清同治三年)已倡建燈塔,後來船隻往來頻繁,港口導航設施不足,常有意外,終於清廷聘請英籍建築師來興建,一柱擎天,所有儀器設備都從英國買的。後來日本佔領台灣,於一九一六年於原址旁改建新塔,兩年後落成,即今日所見,第二次世界大戰曾遭機關槍掃射,損毀輕微。此塔是西式風貌,可分為前後兩座,前面是一層平房,門窗對稱,線條典雅,中門門頂三角形,門的后方卻豎起八角圓頂大柱,即十五公尺高的燈塔。兩座功能不同的建築,獨立卻又相連,低矮前排與高聳后列,組合為一,很像積木,頗為可愛。從正面看,燈塔立在后頭,給前座一擋,燈塔高聳的姿態未能突出。得繞到側面,才窺燈塔直立全貌,八角線條硬朗而簡潔,柱頂雕刻了圖案花紋,十分精緻。燈塔功能不變,建築風格則有所變化,使燈塔形態不至於單一死板,增加了觀賞價值。前後兩位建築師的功力永留在旗津山巔,讓遊客從容欣賞。

  眼前燈塔,處處流露建築師的心思。在顏色方面以白色為主調,這是燈塔慣用的,因為白色亮麗,讓遠遠而來的輪船容易看見。然而基座、燈室的圍欄、塔頂及風向儀,都是黑色。對比鮮明,黑白相襯,極之好看。燈室給簾幕保護,怕日照太強傷害了燈,且溫度過高亦難於散熱,帷幕低垂,直至開燈才拉開。燈室玻璃呈菱形,很有特色。有一點值得一提,是這盞燈本是六等燈,單蕊定光燈,見距十浬,大概清廷財絀,無力把巨資投入燈塔,因為一等燈是極為昂貴的,香港第一座燈塔用上了一等燈,位於鶴咀。今日高雄燈塔已用四等旋轉透鏡電燈,每三十秒就連閃四次白光,光程二十五浬。

  人在高雄,卻心繫香港,亦免不了比較一下。香港燈塔閒人止步,嚴禁內進,未能發揮旅遊等意義,殊為可惜。高雄燈塔開放時間很長,展覽室是免費參觀的,牆上高掛多張相片及以這燈塔為題的郵票,讓人懷緬。

  展品包括了燈塔模型、閃光信號燈(ancient flasher)、方位圈(Azimuth Circle,放置羅盤上測量目標方位)、三桿測量儀(3 arm locator,測量三個陸上目標方位,用測量桿固定方位后,在海圖上推算出三條線,匯集點就是船位)、啞羅經(Dumb Compass,無磁針之羅經盤,測定方位補助羅經之用)、六分儀(Sixtant,測星或太陽高度來計算船位)、潤滑油的注油器、室內壁燈、五十五厘米白熾紗罩燈(55 cm Incandescent mantle lamp,一九○四年Mr. Chance發明,以煤油加壓噴出,加熱、汽化,點燃后罩上紗罩發出強烈光芒,為劃時代之改進,使燈塔光源進入另一里程碑)、古老海盜式伸縮單鏡望遠鏡(Monocular Telescope,Old pirate-style extension momoculartelescope)、燈泡等。沉澱了歷史回憶,發揮了保育意義,傳授了燈塔知識。遊客登臨憑弔外,也上了一課,我覺得這種策劃,有開闊的視野,有長遠的考慮,非常成功。

  燈塔之外,也營造了理想的觀光環境,矮矮的圍欄保障安全,矮矮的樹寬寬的樹冠不會阻擋景觀,草坪上有日晷儀,攝影發燒友或愛看風景的各得其所。又有寬寬的木椅供人歇腳,而小梯田似的梯級,線條甚美,筆直的弧形的,把遊人從山麓引領上燈塔,兩旁草皮修剪整齊,坡度陡而不急,遊人可以停一停喘喘氣,或掌握朝上的視角來拍照。整體規劃都體現了對遊人的關顧,給人很愉快的感覺。

  於我而言,愉快是從燈塔外俯瞰整個高雄市,盡覽勝景,最動人情是西子灣,只因詩人余光中晚年為西子灣寫了不少名句,「發揚壽山的朝氣,珍惜西子的晚霞」,此刻正是落日,我終於追逐到西子的晚霞,詩人慧眼所青睞的西子晚霞了。

  愉快是得鍾玲教授驅車相伴,她說:「你為學習而來,而我最鼓勵學習,所以一定幫忙。」在她堅實信念與深厚情誼下,學習之旅在晚霞映照裏完成。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