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白色傷城」貝爾格萊德

時間:2019-10-08 08:00:30來源:大公報

  貝爾格萊德堡

  在巴爾幹的旅行,與眾不同。其他的旅行是逃離,巴爾幹的旅行,則是回望,看着眼前的異國風情,想着香港的萬家燈火。

  石 磊 文、圖

  中國人說:「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無論是空間之宇或是時間之宙中,兩條大河交匯之處,都是一代名城誕生之所。或許正是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這些名城也往往是戰火連綿的兵家必爭之地:在中亞,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交匯的地方,坐落着古代傳說之城巴比倫;在遠東,漢水匯入長江的地方,則是辛亥革命第一槍打響的武漢三鎮……而在歐洲,薩瓦河匯入多瑙河的地方,就是今天筆者要與大家一同回望的城市—塞爾維亞共和國首都貝爾格萊德。

  兩河交匯 看名城古今

  要領略貝爾格萊德的風貌,首選位於老城區西北角最高點、面向薩瓦河和多瑙河旁交匯處的卡萊梅格丹公園(Kalemegdan Park),這是貝爾格萊德面積最大的公園,融歷史博物館、音樂廳、劇場、動物園於一體,也因為歐洲戰爭史上著名的貝爾格萊德堡(The Belgrade Fortress)坐落其中,自然成為這座城市最重要的歷史古蹟。

  早在公元三世紀,羅馬帝國的軍隊就看中了這裏靠近水源、居高臨下的地勢,在此修建了第一座城堡。此後數千年日月流轉,貝爾格萊德堡始終都望着兩河之水奔騰而下。今天,你來到貝爾格萊德堡,遠遠就可以看到淺黃色的厚重城牆下,停放着許多近代的大型武器裝備,乍看之下似乎有些突兀──與厚重城牆相匹配的,應是城牆之上屏息瞄準的弩手,是弩手身邊高舉盾牌的重甲武士,是城下山呼海嘯的騎兵……怎麼會是眼前的大炮、坦克,甚至戰鬥機呢?

  但轉念一想,眼前的何嘗又不是貝爾格萊德這座城市的命運縮影呢—數千年間這座城市在匈奴的單于、拜占庭的皇帝或是奧斯曼帝國的蘇丹之間幾易其主,一戰被德國和奧匈帝國佔領,二戰又被納粹德國、意大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亞聯合入侵,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又遭受北約的空襲……無論是昔日的劍與火,還是今天的槍與炮,貝爾格萊德自誕生之日起,就始終沒有擺脫戰爭的陰霾。或許這也正是塞爾維亞人民直至今天,都很懷念上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那個「黃金時代」的原因……

  鐵托陵墓 憶黃金時代

  上個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是貝爾格萊德、是塞爾維亞乃至整個南斯拉夫的「高光時刻」,鐵托(Josip Broz Tito)領導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一同創立了「不結盟運動」,在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的夾縫之中,在冷戰的「鐵幕」之下,為南斯拉夫這個命運多舛的國家,為貝爾格萊德這座城市,爭取了三十多年快速發展的寶貴時間。儘管當年有人批評鐵托「獨裁統治」、「威權統治」,但在他離世之後,一度強盛的南斯拉夫分崩離析,內戰紛起,經濟一蹶不振。那時,人們才開始認識到國家統一、社會和諧的重要性。如今,鐵托墓不但是貝爾格萊德的重要景點,或許還是很多緬懷「黃金時代」的塞爾維亞人的精神家園。

  鐵托墓位於貝爾格萊德南部,薩瓦河東岸,周圍被各種綠色植物以及鮮花環繞,這裏原本是鐵托生前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晚年的鐵托常在工作之餘在這裏養花怡情,所以又被稱為「花房」。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5月8日凌晨,位於貝爾格萊德市中心的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遭到北約飛機使用三枚精確制導炸彈所謂的「誤炸」,引起國際社會的軒然大波。此後,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從薩瓦河西岸遷往東岸,與鐵托墓相距不過2公里。

  如果說離鐵托墓很近的南斯拉夫歷史博物館,是南斯拉夫乃至塞爾維亞國家記憶的集合展示,那麼鐵托墓就是鐵托這個人一生傳奇的濃縮。在這裏,鐵托生前所用的各種物品以及各國元首致送的禮物和紀念品放滿了幾間大展覽館,而據說鐵托生前最喜歡的是權杖,這也是為什麼在鐵托墓最顯眼的位置陳列着上百個大小不一、材質不同、形態各異權杖的原因。

  在西方文化中,權杖一直是至高權力的象徵。而筆者此前看到權杖,多是在油畫之中,皇帝、國王正襟危坐,手中捏着權杖。遙想當年,鐵托手持這些權杖其中一支時,他在想什麼呢?他是否也躊躇滿志,想像着自己與千年之前的凱撒大帝、查理曼大帝一樣「君臨天下」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