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一座書城(七)\祝 勇

時間:2019-05-27 09:53:28來源:大公報

  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第一部《四庫全書》繕寫完成。這一年,一座綠色宮殿,在紫禁城由黃色琉璃和朱紅門牆組成的吉祥色彩中拔地而起,像一隻有着碧綠羽毛的鳳凰,棲落在遍地盛開的黃花中。它以冷色為主的油漆彩畫顯得尤其特立獨行,顯示出藏書樓靜穆深邃的精神品質。它,就是文淵閣。

  文淵閣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看到寧波范氏家族的天一閣受到啟發而建成的。它面闊六間,這在紫禁城內也是絕無僅有的,因為紫禁城內的宮殿,開間全為單數。這是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表明它以水壓火、保護藏書的意圖,而這樣的開間數裏,也暗含着它與「天一閣」的聯繫。

  文淵閣從外面看是兩層,裏面實為三層。下層中央明間設寶座,是經筵賜茶的地方,《四庫全書》主要藏在上下層的中間三間及中層的全層,其餘地方放置《四庫全書考證》和《古今圖書集成》。如今文淵閣《四庫全書》已去了台灣,空留那些金絲楠木書櫃,在空空樓閣裏發着幽黯的光。這些製作精緻的書櫃,依舊照原樣擺放着,如今已成文物。

  當年,中國古代三部皇家巨作——《永樂大典》(收錄在《四庫全書》內)、《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全部在文淵閣裏貯齊。文淵閣也因此成為清宮最大的藏書處。這座貌似低調的樓閣,承載了一個帝國的光榮與夢想。那些在大火和災變中消失的紙頁,又隨新王朝的建立而再生。

  一個王朝,不僅是在現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也要通過紙頁和文字來建立。這是因為文字始終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文字的載體──紙,雖有脆弱的一面,在火災、蟲蛀乃至戰爭面前常常不堪一擊,但紙從本質上來說又是強悍的,因為紙源於木(樹),木的特質,則在於它的生長性。

  也就是說,紙張與文字可以消泯,但消泯的一切都將附着在紙頁上再生,我們的文明,也因此而生生不息。於是,在宋代「四大部書」、明代《永樂大典》之后,清朝又開始了全新的修纂事業,猶如兌現一個古老的諾言。而《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這類超大型書籍的最終完成,則無疑是為王朝的強盛而準備的盛大典禮。

  乾隆編《四庫全書》,歷史上毀譽參半。為了編《四庫全書》,就要搜集天下古籍,再按照統一體例校勘編訂,對於「禁書」,則要統一銷毀,自乾隆三十九年(公元一七七四年)開始,在武英殿前立起一座字紙爐,不分晝夜地銷毀從民間搜來「禁書」,總量達六七萬卷之巨。

  因此章太炎說,乾隆修了一部《四庫全書》,也燒了一部《四庫全書》。沒燒的古籍,也進行了刪削、挖改,使得被編入《四庫全書》的古書不復原貌。魯迅對此痛切地寫道:「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甚至認為:「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

  但總的來說,《四庫全書》是一項偉大的文化工程,它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紀念碑品質—博大沉雄,穿透古今。乾隆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因此他無比看重這套書的編修,《四庫全書》總纂修紀曉嵐說他:

  巨目鴻綱,皆由欽定,每乙夜親觀,釐定魯魚,典學之勤,實為自古帝王所未有。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