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甘肅武威承載古涼州文化

時間:2019-04-26 14:21:58來源:大公報

  早前踏足古涼州甘肅武威,幾天裏不僅細品文廟的歷代牌匾,驚詫那些價值連城的匾和字都還能保留在最初的位置。領略到西夏圖騰、花紋,乃至中國古老酒文化,見識到這裏品烤全羊前還要行莊嚴的祈羊禮,感受當地獨有的攻鼓子表演,更在雪花飛舞的祁連山腹地露天沐浴在千年藥王神泉。

  大公報記者 楊韶紅 劉俊海 通訊員 耿翔鵬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首《涼州詞》的故鄉因豐厚的歷史積澱,今天深藏着許多的「你不知」,能帶給大家驚喜。

  到武威的第一站是到文廟看匾。

  講解員介紹,懸掛於此的清代以來的牌匾,至今都從未被改變過當初的位置,亦沒有受到任何破壞。大家急不可待地各種的拍,都想把這麼多的匾用最好的角度收進自己的鏡頭裏。

  清牌匾 層層疊疊

  縱目四眺,層層疊疊的匾,感覺有點數不清。康熙三十四年的「化峻天樞」、五十七年的「萬世文宗」匾依然醒目;雍正二年的「彩徹樞衡」、九年的「德盛化神」匾依舊靚麗。曾國傑題於乾隆三十五年的「光接三台」匾以及乾隆年間的「司文章命」、「曜握斯文」、「瑞預化成」、「輝騰七曲」、「天象人文」等十餘塊牌匾,氣勢不凡;清嘉慶十一年甘肅按察使司按察使、前分守甘涼兵備道劉大懿題「聚精揚紀」匾更是最醒目、位置最關鍵的一塊,還有嘉慶年間的「綱維明教」、「書城不夜」匾都寓意深刻。

  這些匾都是當地歷代名流、名師學子匠心獨運的傑作,「聚精揚紀」、「書城不夜」兩匾被收入《中華名匾》一書。匾額上的文字和印章精雕細鏤,匾框的紋飾,或浮雕,或透雕,圖案華美,寓意含蓄,實乃藝術珍品。「聚精揚紀」等牌匾從不同角度看,字體呈現完全相反的陰陽凸顯感,可見當年製匾技術的高超和古涼州文化教育的繁榮。

  武威文廟,迄今有五百餘年的歷史,是西北地區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也是全國三大孔廟之一,始建於明正統二至四年(公元一四三七至一四三九年),古稱「隴右學宮之冠」,有儒學院、孔廟、文昌宮三部分,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天在武威天馬湖公園舉行的社火展演吸引諸多百姓及遊客。除了見到舞龍舞獅,更見識到當地獨有的涼州攻鼓子。

  攻鼓子表演者頭戴紅花,一襲黑衣,浩蕩的隊列在不斷變換中由遠及近「攻」過來,氣勢逼人,彷彿一群黑衣大俠如旋風般撲向戰場,在當地有沙漠裏的「黑旋風」之稱。

  百餘人的隊形忽如雁翎般展開,忽如長蛇般疾衝,忽而形成方陣,威武雄壯,神秘莫測,粗獷豪放。

  攻鼓子 浩蕩「出征」

  涼州攻鼓子二○○八年已入列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在現場遇到一家四代傳承攻鼓子的「鼓子世家」。六十多歲的楊萬柱帶着七十多歲的父親楊澤元,還有兒子、兒媳、孫子、孫女在同一社火隊「出征」,十一歲的孫子說很喜歡社火表演,喜歡攻鼓子;十五歲的孫女說:「學習鼓點能感悟到一種不同的東西,感覺會打鼓子好像比其他同學多學了一門功課。」

  據介紹,涼州攻鼓子是流傳於武威市涼州區四壩鎮楊家寨的一種民間古樂舞蹈,產生和發展與西涼樂舞歷史同步,又是一種漢唐軍旅出征樂舞的遺存,所有動作和套路都是在「攻着上」,意味勇往直前。表演者無論男女均化妝為男性,「陣法」有「兩足對壘」、「展示三軍」、「四門鬥敵」、「登高望遠」、「套蓮花」、「掛陣」等。

  武威曾是西夏陪都,當地出土的西夏碑價值連城。因此,這裏也是中國少有留存西夏文化遺存的地方。

  我們從這裏的展廳、酒窖乃至田園旅遊、飲食服務中,見到西夏的仿瓷、圖案、花紋、服飾,體驗、感受西夏的文化、禮儀。在普康集團的田園遊樂活動區,我們不僅看到烤全羊過程,更品嘗到這裏自產、自烤的綠色灘羊,而且開餐吃肉前,還要舉行莊嚴的大夏祈羊禮。

  儀式以西夏舞蹈開場,祭禮官宣讀開羊禮頌詞,擂鼓請大祭司、節仗、祭禮者入場,大祭司淨手、羊被抬入場后,莊嚴的場面鋪開,祭舞、祭酒、祈福、祭神、賜福、主賓們入場,儀式感濃厚。大祭司執祈羊禮,開頭羊后眾賓客跟隨執祈羊禮,祭禮完成。而后大祭司與嘉賓們共飲,舞蹈表演,場面由嚴肅轉入相互祝福,賓客們開懷暢飲,細品烤羊。這個儀式讓大家通過深刻的體驗,直觀地了解到那個消失的王朝、神秘的王國、傳奇的民族,曾經的生存、生活,讓人留下深刻記憶。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