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通識教育科課程資源系列——今日香港》剪影
2018年的中學文憑考試臨近,相信各校的通識教育科老師正忙於協助學生「溫書」。與其他科目最大差異之處是,通識科溫習的重點,並沒有特定的內容,令老師只好各師各法,想辦法協助學生如何提升考試的表現。教育局近年出版了六本《通識教育科課程資源系列》的教學參考資源冊,每一單元出版一本資源冊,各冊的重點皆非常清晰,確實是一本理想的溫習指南,亦是學與教的指南。
首先,《今日香港》資源冊列出本單元的三項重點:
(1)生活素質:資源冊建議學生要認識生活素質的基本含義,例如包含哪些項目、從什麼角度衡量,以至國際和香港各有哪些與生活素質相關的代表性指數。學與教重點在於讓他們掌握衡量生活素質時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而若果這些因素之間存在矛盾或爭議,讓學生考慮如何取捨,又或在各項因素之間找出平衡點。
(2)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學生要掌握相關概念及理論,繼而再選取合適例子或個案讓學生探究。無論是法治還是社會政治參與部分,都需要留意政府的回應,以及衡量這些回應對於政府管治、維護法治精神及提升香港居民的社會政治參與的影響。
(3)身份和身份認同:重點着重了解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是怎樣形成的,在溫習過程中反思香港人的多元化身份意義,並且尊重和欣賞不同社群的文化習俗和價值觀。
提供多個概念的定義
此外,通識教育科課程涉及眾多概念,教師在幫助學生溫習時,可以將所涉及的個別例子或事件作概念化解說,從而分析議題的本質、反映的現象,以至爭議的重點,並對課程內容有更深入的認識。若果學生準確掌握這些概念的意義,亦可以轉化應用至處理其他類似議題,達到建構知識的目標。
資源冊中,提供了以下多個概念的定義:「一國兩制」、基本法、生活素質、社會流動、集體回憶、多元文化社會、公民意識和公民參與、法治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獨立、司法覆核、身份和身份認同、世界公民。各概念的定義,深入淺出,有論有據,有一定的學術水平,老師基本上不再需要花時間另行去找尋這些概念的解釋,來作為溫習的重點。
資源冊提供了多項相關資料,有助老師應用議題教學法,去幫助學生溫習。這些資料,既有文字、又有圖表,實在是理想的溫習教材。
例如,香港的人口發展趨勢的一條資料中,除了有文字描述外,亦提供了2016年香港人口的數據,老師如能善於運用,實有利提升學生閱讀數據的能力。
總而言之,教師在幫助學生溫習《今日香港》單元時,只要善於運用本資源冊,本單元重點盡現眼前,實是溫書的一盞明燈。
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李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