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體育 > 正文

國羽重建需放開胸懷

時間:2017-05-30 03:16:07來源:大公網

  圖:孫瑜是國羽女單球手   資料圖片

  前天,在澳洲落幕的2017年蘇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團體錦標賽決賽上,中國隊以場數2:3負於韓國,無緣七連冠。這場慘痛的失利讓國羽手中保留了12年之久的蘇迪曼杯重回韓國人手中,也讓正處於新老交替的國羽遭到當頭棒喝,未來之路何去何從值得深思。

  傳統優勢項目實力滑落

  當國羽在準決賽擊垮日本這一最強「攔路虎」時,很多人樂觀地認為:這支近10年實力最弱的國羽依然會「跌跌撞撞」地奪冠,畢竟決賽對手韓國同樣處於里約奧運會後的新老交替階段。然而,在被普遍看好的情況下,國羽再次重蹈「大熱必死」的覆轍,五小時鏖戰之後,賽場上留下的是韓國人勝利的吼聲和國羽落寞的神情。

  痛失蘇杯固然讓人遺憾,但綜觀本屆賽事,我們必須承認國羽的絕對優勢已蕩然無存。韓國、日本甚至是之前意外出局的丹麥,整體實力都與國羽不相上下,若不是日本女雙奧運冠軍松友美佐紀/高橋禮華在準決賽決勝場發揮失常,國羽此次蘇杯之行或許在準決賽後就告終止。其實,國羽整體實力的下滑,並非在本屆蘇杯上才暴露出來,在里約奧運周期中,國羽在女單、女雙等傳統優勢項目上的實力滑落,已經為此次蘇杯的失利埋下了伏筆。

  國羽此次失利除了歸咎於球隊正處於新老交替這一客觀原因外,更需要從球員選拔、技術基本功訓練、教練招聘等多個方面進行細緻總結。如今中國女單成為「人見人欺」的「軟柿子」,三名女單主力與世界一流選手存在一定距離,這種窘境多少與國羽固有的球員選拔思路有關。長期以來,從基層體校到地方隊再到國家隊,國羽更偏愛身材高大的女單選手,認為身高是決定球員未來發展潛力的唯一因素,忽視了球員移動能力、先天爆發力等其他因素。目前,中國女單世界排名最高的孫瑜就是最好例證,身高接近1米85的她有着排球運動員的身體條件,但無論是擊球爆發力、啟動速度還是控制球能力都不敢恭維。比賽中,孫瑜進攻意識和能力的缺乏,讓她很難發揮出高點殺球的威力,相反轉身慢的弱點卻暴露無遺。同樣的問題還出現在幾對女雙、混雙選手中,比賽中年輕小將雖然拚勁十足,但技術普遍粗糙,不僅很少做出逼真的假動作來欺騙對手,就連放網搓球、平抽平打等基本技術也頻頻失誤。大賽中光有拚勁遠遠不行,更需要技術的保障和戰術的靈活運用,在這方面中國小將似乎從基礎訓練階段就有所不足。為了在更短的時間裏取得成績,急功近利的教練員更喜歡打造球員的特長技術,卻忽視了對年輕球員全面技術的打磨和戰術意識的培養。

  集他人之長才可強大自己

  此外,仔細研究國羽的教練組名單不難發現,國羽教練大都是中國羽毛球近20年湧現的世界冠軍球員,這些世界冠軍們退役後並沒有太多基層執教的經驗便直接執教國家隊。執教經驗的缺失,讓他們在執教過程中困難重重,不僅難以調教個性十足的90後一代球員,反而更容易犯「球員經驗主義」的錯誤,以自己當運動員的標準和打法風格來要求其他球員。另一方面,這些教練員都是中國羽毛球體系中培養出來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身上傳承了國羽的技術精髓,但卻很少接受外來事物,當前這種訓練模式讓他們對日本、韓國的訓練手段知之甚少,更難以捉摸對手迅速崛起的真正原因。

  因此,正處於低谷中的國羽想重新崛起,需要的不是在細節上的修修補補,而是對整體人才培養框架和訓練模式的重新思考。冷靜地分析自身和對手身上的優劣,更需要放開胸懷,接受他國在羽球上的先進理念,集他人之長才可以真正強大自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