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組最後一輪比賽今晚上演,英格蘭在第二輪經歷了驚濤駭浪的一役,在備受批評地踢到下半場才能反勝威爾士,筆者在賽前曾提及看好後者的表現,但該隊對英格蘭之戰將加里夫巴利放到笠臣簡奴後面,似乎是一個敗筆,對俄羅斯若能將其放在最前線,效果應會更佳。
筆者曾在此專欄提及威爾士首戰有好表現源於兩個特點,一是採三中堅戰術堵塞中路漏洞,二是失球後反搶夠快,所以令斯洛伐克無法組織攻勢。去到對英格蘭一戰,威爾士更憑加里夫巴利射入而領先,而決定最終結果的關鍵有兩點,一是鶴臣終於肯換走表現不好的球員,比如華迪入替哈利卡尼、史杜列治代史達寧,第二關鍵是威爾士沒有如第一場放膽在前場逼搶。雖說英格蘭不是好擅長組織的隊伍,但威爾士給他們在後場輕鬆開始組織,最終也嘗苦果。
筆者提過三中堅好處,但該踢法也有缺點,就是中場人數較少而令兩閘防守時更辛苦,恰好英格蘭是邊路能力強的球隊,所以威爾士兩閘基斯根達、尼爾泰萊去仗擋不住對方。此外,高文的調配有一點較有趣,就是將加里夫巴利放在笠臣簡奴後面,一方面犧牲了反擊時加里夫巴利的威力,而且「532」的陣勢,中場僅三人難應付對方。最後一輪比賽威爾士對俄羅斯,後者進攻較單調,威爾士要頂住俄軍攻勢不難,但該隊攻力有限,比賽結果就看其心態,若想壓前主動進攻,恐怕力量不夠,若抱「一分就夠」的心態讓加里夫巴利在最前線擔任反攻的先鋒反而更好。英格蘭要阻斯洛伐克進攻問題不大,但組織太倚重邊路,今仗難有甜頭,加上有四分在手未必以大勝完成分組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