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電視劇集中見到一個場景,主角到醫院檢查,被醫生告知患有腦腫瘤(Brain Tumors),當事人恍似被判死刑,離開醫院時滿臉愁容。相較於其他部位的腫瘤,患腦腫瘤常在劇集的橋段中見到,而現實中似乎並不常見。有關於腦腫瘤以及其醫治方法,今期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偉基接受大公報專訪,以解讀者之惑。

  腦部構造複雜,大約分為大腦、小腦和腦幹。腦部不同的位置負責不同的功能,因此當患上腫瘤,不同患者的症狀與腫瘤的位置、性質及大小有直接的關係,有些患者可能毫無症狀,在常規的身體檢查中才意外地發現腫瘤,有些患者卻可能同時出現幾種不同的症狀。根據最新發布英國學術報告中顯示,每年新發現的腦腫瘤患者,每十萬名男或女中,有17名男性患者,以及18.1名女性患者。

  分良性和惡性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偉基說,如其他器官的腫瘤一樣,腦瘤也分為良性和惡性瘤。良性主要有腦膜瘤、神經瘤、垂體腺瘤,其中99%的垂體腺瘤屬於良性瘤;而惡性瘤則有神經膠質瘤或叫星形細胞瘤、腦轉移等。良性瘤不含有癌細胞,為組織分化良好,生長緩慢的腫瘤;對於惡性瘤,最常見有星形細胞瘤,同時超過一半是腦轉移,成人如有器官癌,例如肺、乳房、腸,有10%至30%機率會轉移上腦。

健康人生

圖:腦部構造複雜,不同部位各司其職,分工精細

  良性腦腫瘤雖然生長緩慢,包膜較完整,不浸潤周圍組織,但有可能會壓迫腦部的敏感神經而造成一些症狀,如聽神經瘤造成的症狀有聽力喪失、暈眩或耳鳴,甚至走路不穩,產生平衡失調,三叉神經瘤也會造成臉部麻木或疼痛等影響顏面神經,腫瘤也可以引致手腳麻痹或活動能力衰退,甚至引致腦癇症。垂體腫瘤可影響荷爾蒙分泌,如生長激素過高會出現巨人症(於發育期),或肢端肥大症(成年後),催乳素過高會引致奶汁分泌。

  就惡性腫瘤而言,先天性腦瘤大多屬於惡性;星形細胞瘤的形成源於星形細胞不正常地生長而起,可分為四級,第一級是最早期,性質較溫和,惡化速度較緩,而第四級是指後期,高度惡性,學名為膠質母細胞瘤。第四級星形細胞瘤生長異常迅速,亦能伸延到腫瘤以外遠距離的組織,單靠手術切除難以根治,須配合放療和化療。儘管如此,第四級星形細胞瘤的復發率非常高,一般病人在確診後數月至一兩年,多會因病情無法控制而身亡。

  微創應用廣泛

  隨着科技的進步,目前大部分腦腫瘤的切除已不需如過去般切開的成片顱骨,而是以腫瘤所生長的位置以及大小決定是否可通過微創手術完成。黃偉基介紹,微創手術用於腦瘤切除是近十多年才開始廣泛運用的手術手段。

  黃偉基表示,一般來說,接受微創手術的腦腫瘤患者,完成手術後留院觀察數天便可出院。微創腦手術,首先要在術前電腦模擬下,找出一個最接近腫瘤,而避開主要神經及血管的途徑。手術當天,通過天然的孔道,例如鼻孔或在顱骨開一個小洞,在電腦導航及內視鏡引領下,到達要做手術的位置。有時還要用超聲波刀配合,去切除腫瘤。美國參議員麥凱恩從眉骨開小洞切除腦腫瘤便是一例。不過他表示,腦部腫瘤的切除,不一定會完全切除,視乎腫瘤的位置,這有別與其他器官的腫瘤。因腦部有複雜的神經線系統及血管,若腫瘤太貼近重要神經線及血管,則會保留緊貼的部分,因若切除得過於徹底而導致損傷,得不償失。腫瘤切除後依然有同位置復發的機率,故還會配合電療加藥物的治療方案。

  MRI助確診

  現時醫學界對大多數腦癌的成因仍不太了解,只有少數病例相信與先天性、遺傳或化學等因素有關。但腦腫瘤並非不治之症,隨着新療法不斷出現,早發現和治療,治愈的機會越高。腦腫瘤在香港和國際相若,每十萬人口中有14.7新症,根據香港神經外科學會進行的一項統計顯示,2009年本港腦腫瘤的新症約有1031宗,其中70宗為惡性膠質瘤,200宗為轉移性腦腫瘤。腦腫瘤在兒童癌症中排第二位。

  核磁共振成像(MRI)可全面檢查腦部是否患有腫瘤,一般良性腫瘤,需要很多年才形成及變大。但如果是惡性腫瘤,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現。

  腦腫瘤患者需要家人的諒解及支持,這十分珍貴及必要。在康復期間,家人的點滴關懷,會為患者帶來力量及希望,不能夠忽視。多一點聆聽、多一點鼓勵能令患者在療程中多一點安慰、多一點溫暖。臨床上看到不少病人藉着家人的支持和力量,激勵他們順利完成各項療程,促進復原。

【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受訪專家
  •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黃偉基

杏林細語 |智選熬夜零食
  •   人的生理時鐘,踏入凌晨便需要休息,人捱更抵夜,會增加肝酵素,易造成脂肪肝以及其他肝臟疾病,非常傷肝。【詳細...】
面對生死,我們有選擇權嗎?
  •   問:我六十二歲,近期因高血壓開始服藥。在家的血壓時高時低,睡得不好,胃口也差了,瘦了三四磅,精神有時不能集中。醫生,可否開些安眠藥讓我可安睡多一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