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湯艾加

  跟隨以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慢病)」的話題,近年來慢病年輕化的趨勢備受關注。根據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逾1750萬人死於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其中有350萬是30-50歲的青壯年,且女性與男性均受到威脅;這與以往認為「心血管疾病是老年病,且大多好發於男性」的傳統觀念不盡相同。這些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而早隕的生命正值人生盛年;更多因慢病而受累的年輕群體應該受到警示,疾病預防顯得彌足珍貴。本期,大公報記者繼續專訪社會醫學專家王雪萊博士,從社會醫學的角度探討當下慢病年輕化與心源性猝死(CSD)的問題。

社會醫學興起 重塑健康定義

  記者:為什麼慢病年輕化趨勢在當下顯得形勢嚴峻?其背後的社會根源是什麼?針對此應該採取什麼措施?

  王雪萊:中國疾控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慢病現有患者人數約2.6億人,慢病導致的死亡已經佔據我國居民總死亡率的86.6%,佔所有疾病經濟支出的70%。而慢病患病人群正呈現年輕化趨勢。2012年,60歲以下流動人口高血壓平均患病率約為15.6%(男性20.6%,女性8.9%);18-59歲流動人口糖尿病平均患病率約4.8%(男性6.0%,女性3.0%)。人群中慢病危險因素也出現年輕化趨勢:18-59歲流動人口體重超重率為30.4%,肥胖率為10.9%。根據北京市2012年發布的《健康白皮書》,北京市18歲至30歲男性的血脂異常患病率已達到58.5%,30歲至40歲男性接近70%;女性18歲至30歲血脂異常患病率也達到27.4%,30歲之後已超過30%。從上述危險因素及慢病的分布看,中年人的血脂異常、超重和肥胖的檢出率已經非常高,加之中年人工作壓力大、家庭負擔重、較少參加體育鍛煉,理所當然出現慢病年輕化的趨勢。

  綜合壓力致慢病年輕化

  慢病年輕化的社會根源在於快速城市化進程、當代社會經濟、政治壓力;食品安全、環境問題;吸煙與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人口快速老齡化帶來的問題等等,這些因素讓現在40歲年齡層的人群,處於綜合高壓之下。他們成為罹患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慢病的「主力軍」。作為社會經濟、政治各個領域的主要承載者,當下40歲的中年群體集體遭遇慢病攻擊,將給中國未來20年經濟和政治帶來不可預估的隱患,其後果不堪設想。

社會醫學興起 重塑健康定義

  記者:如何避免慢病持續年輕化的趨勢?

  王雪萊:從社會醫學的角度看,加強慢病危險因素的預防與干預是唯一有效途徑。未來10年對於中國防控慢性病流行是一個關鍵時期,如果每年能夠將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其經濟效益就會相當於2010年中國實際GDP的68%,超過10.7萬億美元。

  就個人而言,保持健康飲食、經常鍛煉以及不使用煙草製品等健康生活方式是預防的關鍵。定期體檢,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是有效防控慢病的有效措施。

  記者:關於健康飲食、經常鍛煉以及不使用煙草製品,其具體的內容是什麼?

  王雪萊:健康飲食,即是合理均衡的膳食管理,包括熱卡總量的控制,量出為入的飲食原則,切忌暴飲暴食;注意飲食的多樣性和結構均衡性,包括合理分配攝入主食、正常食用肉類、魚類、蛋類和豆類,保證蛋白質的攝入;足量的水果、蔬菜;雜糧穀物增加膳食纖維;堅果;預防高血壓要限制鹽攝入;管控糖尿病,限制糖、澱粉及總量攝入;預防冠心病注意糖和脂肪的攝入控制。同時,飲酒亦需適量。經常保持運動的習慣很重要,每周至少三次以上,每次至少60分鐘以上的身體鍛煉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病和其他慢病;此外,還需嚴格避免使用任何形式的煙草,包括紙煙、雪茄、煙斗或是咀嚼煙草。預防接觸二手煙也很重要。所幸的是,在個人停止使用煙草製品後,其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危害將立即開始下降,並且在一年後可下降達原來的一半。

社會醫學興起 重塑健康定義

  冠心病最易引致猝死

  記者:在過去10年間,香港因心臟病而死亡的人數佔年總死亡人數的13%以上。生活中大家對「猝死」談虎色變。怎樣才算「猝死」?引起猝死的原因主要是什麼?

  王雪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界定:急性徵狀發生後即刻或者24小時內發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數學者傾向於將猝死的時間限定在發病1小時內。而在發病後一小時內死亡者,80-90%是心源性猝死(CSD)。

  引起猝死的主要心臟疾病中尤以冠心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最常見。冠心病引起猝死有一部分是急性心肌梗塞(即「心梗」);大部分則是冠狀動脈狹窄(即心絞痛)。有些冠心病患者胸痛未發作過,第一次發作即猝死,這種情況佔到20-25%,不可謂不可怕。一般認為發生心源性猝死的基礎是由於心肌缺血,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心臟驟停。這類致命的心律失常,必須及時救治;有效的救治方法是心肺復甦術加人工呼吸;最為有效的搶救措施是得到及時的除顫治療,使其轉復為正常心律。現實生活中,病人往往由於未能及時得到除顫救治而發生死亡;死亡率高達85%。

  心慌胸悶應及時檢查

  記者:對個人而言,預防心源性猝死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社會醫學興起 重塑健康定義

  王雪萊:保持血壓、血脂、血糖在個人理想的水平。戒煙、限酒。保持理想的體重與健康的生活作息習慣。若出現心慌、胸悶、胸痛、氣短、乏力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做心臟專科檢查。檢查專案有靜息心電圖、運動動態心電圖、心臟彩超、心肌核素顯像(ECT)、冠狀動脈造影、冠脈螺旋CT等。其中冠狀動脈造影是臨床判斷冠狀動脈病變並確定其部位和程度的最可靠的方法。

  現實生活中,心源性猝死時有發生。據統計,我國目前每10萬人中有41.84例猝死發生,依此推算,中國每年約有近60萬人發生猝死,相當於每天有1500個家庭會在始料未及中痛失親人。因此我們需要專業心臟科醫生和心血管預防專家對體檢報告和數據作出準確的風險評估,並對危險人群發出預警,使之採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才能防患於未然,徹底摘掉這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社會醫學系列四之三

【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受訪專家
社會醫學專家王雪萊
  • 社會醫學專家 王雪萊博士 大公報記者 湯艾加 攝

「黃金三分鐘」是關鍵
  •   在美國,每年有35萬人因心臟病發而猝死,而香港每日亦有一、兩名人士因此而死亡;中國每年約有近60萬人發生猝死,相當於每天有1500個家庭會在始料未及中痛失親人。【詳細...】
杏林細語 | 養生五大要訣
  •   誰個不知預防勝於治療,可是年輕人往往聽完便算,到人漸漸成熟,大概三、四十歲左右才會開始領悟。人到老年,更加要用金錢來維持健康,看醫生、多吃健康食品少不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