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斯文 文化豪門的自白

時間:2016-10-31 09:35:31原創:大公網

陳國林

一個家庭若被形容為「世家」,意味着這個家族歷來人才輩出,家財萬貫,家人佔據社會重要的位置,甚至力能足以左右大局。舊時代的中國,不少世家舉足輕重,子弟在政治、經濟、社會、學術等不同層面發揮重大的作用。時移世易,以及傳統大家庭制度崩敗,世家究竟是走向沒落,還是「轉型」?現存的世家子弟怎樣處理身份認同的問題?感到失落還是仍然感到自豪?他們怎樣面對家族的過去?對家族未來又會否感到徬徨?《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訪談錄》以對談方式,訪問七名文化世家的後人,這些世家曾經顯赫一時,人才輩出,時至今日他們的後人仍在各自的領域表現突出。被訪的世家後人,憶述父執輩的言行教訓,聽他們娓娓道來,恍如重現世家的儀範和家風。

書海漫遊

周景良五個哥哥一九三五年時,分別獲得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大學畢業,拍了一張「五子登科」照\書中圖片

七個世家包括螺洲陳家、建德周家、襄平趙家、宜興吳家、桐城葉家、如皋冒家和蕭山朱家。被訪的世家後人,早已不是他們的先祖那樣,窮心博覽群書,以科舉為業,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成就驕人。螺洲陳家的陳絳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上海文史館館員。建德周家的周景良是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襄平趙家的趙珩則被稱譽為「名士」、「玩家」全國知名。宜興吳家的吳歡為有名畫家。桐城葉家的葉揚為復旦大學顧問教授。如皋冒家的冒懷濱多年研究、推廣如皋冒氏文化;冒懷科則女承父業長期翻譯俄國文學。蕭山朱家的朱傳榮是文博工作者。

說到這些世家的上幾代人,更加令人瞠目結舌。螺洲陳家明清兩代出了二十一名進士、一百一十名舉人,陳寶琛更當上太傅,成為清宣統帝溥儀的老師。建德周家唐朝時周訪曾任荊州刺史、御史中函,五代時出了兩位詩人周繇及周繁,其中周繇官至檢校御史中承,他的詩被納入《全唐詩》。晚清時周馥先後出任兩江總督、兩廣總督。襄平趙家則出過五名進士、兩名總督。最為人知為趙爾豐及趙爾巽兩兄弟,前者曾為清末川藏封疆大吏,後者則為《清史稿》編纂者。

另外,宜興吳家明清四百年間,一共出了四十二名進士,有大學士吳宗達,以及明朝時犯顏直諫被皇帝廷杖打得皮開肉綻的翰林院掌院翰林吳中行。桐城葉家明代時葉燦任禮部尚書,曾經寧不跪魏忠賢而罷官;此後葉揚高祖父葉渭及祖父葉玉麟曾當知縣,葉渭弟弟葉毓桐曾任吏部主事、總理衙門軍機章京。

如皋冒家最為人知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另一位是冒懷濱的祖父冒廣生。冒懷濱表示,他祖父在鎮江工作了兩年,離任時當地的紳、商、學界為他樹立了一座高近一米八的《冒公德政碑》,碑文最後寫着:「萬人空巷,以相袒送,實為前此所未有。」

最後是蕭山朱家,他們是宋代大儒朱熹的後代,朱傳榮祖輩朱鳳標官拜體仁閣大學士,身後追贈太子太保銜,朱其煊曾任山東布政使,朱有基官至四川按察使。

朱傳榮的祖父朱文鈞以碑帖、金石之學名世,曾任故官博物院專任委員,負責鑑定院藏古代書畫碑帖。朱傳榮父親朱家溍這一代,兄弟四人繼承父學,均為文博專家。朱傳榮早前已介紹也是文博專家。

為國家育才 各有家學

書中的七個世家,從地域看,螺洲陳家在福建、建德周家在浙江、襄平趙家在遼寧、宜興吳家在江蘇、桐城葉家在安徽、如皋冒家在江蘇、蕭山朱家在浙江。除了襄平趙家在北方遼寧外,其餘全在南方,浙江、江蘇各佔兩個。這大概是江南唐宋後,日趨繁榮富庶,逐漸發展成中國人文的淵藪。這些世家之中也有來自皇室宗族,襄平趙家為宋朝後裔,如皋冒家則為成吉思汗的子孫,均是出身顯赫。

這些世家發跡離不開子孫「學而優則仕、光耀門楣」,在這背景下各有家學,變相成一個私人的學術機構,教育子侄,為國家育才。再不然著書立說成為文人大學者「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道盡文化世家的一句話:「滿門仕宦。」

世家子侄科場得意,螺洲陳家的陳寶琛的六兄弟先後中舉,家裏趕忙掛上「六子科甲」匾額;陳寶琛二弟的兒子懋鼎與其父寶瑨、三叔寶璐考中清光緒庚寅(一八九○年)年恩科進士,家裏就掛出了「兄弟父子叔侄同榜進士」,陳家的氣派可見一斑。

世家雖然是「滿門仕宦」但絕不是為了烏紗過日子的一族,除了早前提過宜興吳家明代直諫皇帝遭廷杖的吳中行、寧願丟官也不肯向魏忠賢下跪的桐城葉家的葉燦。螺洲陳家後為溥儀老師的陳寶琛,也因曾為慈禧託病不去參加慈安太后葬禮上書力陳,後來遭慈禧藉故罷黜;陳寶琛的父親陳承裘是咸豐進士,他卻辭官返鄉,養親課子辦公益。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努力讀書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似乎是舊時代世家的普遍現象,一代又一代的人讀書,幾代人下來便形成了自家的學問「家學」,不僅有功名,而且還有實學,進可以為官,退可以講學,這是文化世家另一個特色。螺洲陳家陳寶琛成為宣統皇帝溥儀的老師,其學問當然不是泛泛之輩可比擬。襄平趙家幾代人修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從曾祖趙爾巽民國時做過清史館長,領修《清史稿》,趙珩父親趙守儼實際主持二十四史的標點整理工作,趙珩妻子吳麗娛又參與修訂二十四史審訂禮志部分的工作,一門幾傑接力修二十四史,成為一時佳話。趙家如沒有實學怎能當此大任。

世家子侄在家受教育

冒懷濱表示:「我父親冒效魯也是四歲開始讀私塾。冒家是很重視以儒持家,歷代都很重視子女讀書問題。我們冒家也很注重詩文傳統……祖父重輯歷代的詩文集《冒氏潛徽集》由十六冊增至二十一冊……另外冒辟疆還留下了《同人集》。」

既有家學傳統,父執輩大多是飽學之士,世家子侄都是在家接受教育,由父執輩甚或兄姊教育。以桐城葉家為例,葉揚表示:「……因為家裏有個『家學』的傳統,包括我大哥在內,兄弟姐妹小時候都沒有在外面上過學,都是家裏自己教。」文化世家的女性也非等閒之輩,她們不少出身於名門望族,也不乏女中翹楚。趙珩母親王蓁輔仁畢業,外文專業,上世紀五十年代譯出了《容閎西學東漸記》、《女權辯護》等書。冒懷科母親賀翹華出身書畫世家,外公賀履之是早期劃界巨擘,曾在北大任教。冒懷科表示,母親畫過數百幅工筆畫,十八歲前的作品曾在日本、巴黎展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莫斯科舉辦個人畫展。

文化世家雖然得益舊科舉制度,他們不見得守舊,趙珩曾祖趙爾巽清末任封疆大吏,在任九年間,不遺餘力推行新政,如興辦新式學堂、近代化工廠,設立警察機構,修建鐵路,派遣留學生,還經常到高等學堂演講,甚至引用華盛頓、林肯、孟德斯鳩等人言論,但不要忘記趙爾巽民國時曾做過清史館長,他絕對是一個有舊學根底,思想開放的文化世家人物。隨着時代的改變,文化世家的教育也出現根本的變化。

朱傳榮曾祖朱有基清朝時官至四川按察使、監理川東兵備,他有三個兒子,面對維新的風潮,教育實行雙軌制;一面在家攻讀經史,準備參加國家的科舉考試,另一面分別入同文館、陸軍貴胄學堂和法政貴胄學堂。面對時代的改變,兄弟三人實行在學業上分工。

文化世家的存在條件

世家子弟「轉戰」西方實業理工科的教育,成績斐然,甚至成為全球知名的學者。周景良的堂兄周煒良是世界級大數學家,在代數幾何學研究有卓越成就,二戰後移居美國,獲聘為著名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直至退休。他們部分投身實業,也有憑着深厚的經史家學根底,在文博的方面工作,繼續作出貢獻。

文化世家的存在至少有三種條件:一、科舉制度;二、大家族制度;三、詩禮傳家。科舉制度早已不存在。土地所有制改變,城市的興起,加上歷史一些外緣因素,大家族制度分崩瓦解。文化世家過去光芒四射,人才輩出,時至今日他們都難以維持下去。最明顯是他們不再修家譜,文博工作的朱傳榮,家譜不再修了,甚至和家鄉的往來也中斷了。家譜不修意味着家族的紐帶中斷,除了較近的親族還有聯繫外,其他的親族就不聞不問的了。

沒有了科舉,沒有了大家族,也自然談不上「詩禮傳家」。踏入二十一世紀,這些世家的不少後人,在各自的領域成就非凡。以科舉功名比高下的文化世家已經走進歷史,不能否認的是它的影響仍然存在。如皋冒家後人冒懷科這樣說:「哪裏有冒姓,哪裏必出人才。」信焉!

 
書海漫遊

《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訪談錄》

  • 周景良,趙珩 等口述,鄭詩亮 采寫

簡介

  • 本書以對談方式,訪問七名文化世家的後人,這些世家曾經顯赫一時,人才輩出,時至今日他們的後人仍在各自的領域表現突出。被訪的世家後人,憶述父執輩的言行教訓,聽他們娓娓道來,恍如重現世家的儀範和家風。
  • 出版時間:2015年08月01日
  • 出 版 社:中華書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