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事論事/創科創未來 培育新亮點\冼漢廸

時間:2022-07-01 04:25:31來源:大公报

  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迎來全新的發展階段。面對當下國際形勢錯綜複雜,香港經濟要獲得持續發展,除鞏固金融、物流等傳統支柱產業的優勢外,更須走向多元化。香港基礎科研實力深厚,法律、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等配套服務體系健全,加上高度國際化以及「一國兩制」下香港在引進海外團隊、開展合作研究等方面有彈性,具有發展創科的土壤。筆者認為,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及加強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聚焦創科發展,培育為香港經濟新亮點,應成為新一屆特區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歷屆特區政府的努力下,香港創科土壤得到源源不絕的養分,在基建設施、基礎研究、人才培訓、科普教育、成果轉化、投資初創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也取得一定成果,例如初創企業的數目由2014年的約1000家躍升至2021年的超過4000家,同期風險投資基金投資額也由12.4億元激增至471億元,更見證十多間獨角獸企業的誕生;香港現時亦已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集資中心,成果得來不易。

  對新技術採取「先行先試」

  但要創科持續發展,除了穩定的投入外,更重要的是政策上的配合以及觀念上的轉變,加上改變目前公私營研發的投入比例,利用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極大地鼓勵私人資本參與到創科的投資,香港的創科才能持續發展。

  筆者認為,過往推出新政策的速度比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其中一個原因是相關部門各自為政,缺乏創新魄力,只重視程序的按章辦事的工作模式。

  新一屆特區政府以「以結果為目標」作為施政目標,加上政府架構重組,對破除部門之間的障礙、加快工作流程勢必有所幫助。新一屆特區政府在政策制定時,不單可以「成熟一項推一項」,在創科政策上,更可以參考內地「先行先試」的做法,對新技術不應以現有的思維及法律條文規限,讓新技術發展一段時間後,檢討發展趨勢及當中問題,再完善政策,以配合世界科研日新月異的發展。

  香港擁有五所躋身全球百大的大學,以及兩所大學醫學院躋身全球50強,實力備受國際肯定,但卻存在培養人才的結構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要求不相符合的結構化問題,究其原因,在於當前香港理工科畢業生缺乏就業崗位、報酬偏低的現實狀況,加上研究人員缺乏晉升渠道,以及不少內地在港就讀學生畢業後均選擇回到內地發展,導致香港長期缺乏創科人才。

  與此同時,在現時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制度下,是以四個「核心科目」──即中、英、數、通識/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來決定學生是否達到入讀大學門檻,當中只有數學一科與「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簡稱:STEM)」教育略為相關,可見DSE很難有效地發掘學生STEM的潛能。

  筆者建議,新一屆特區政府一方面除需要大力投放資源於STEM教育外,更應把握建設大灣區的機遇,為理工科畢業生創造獲得更多高報酬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使社會形成一種崇尚理工學科的氛圍,從而促使更多學生選擇修讀理工學科,為高校的人才培養結構帶來實質轉變。

  面對外地學生在港畢業後流失的問題,筆者建議特區政府應積極考慮在這些人才畢業後至獲得永久居民身份前,為這個群體提供各項支援,例如人才公寓、醫療保險津貼等。

  至於改善公私營機構在科創投入的比例方面,香港的科研資金投入比內地和周邊地區為低是不爭的事實。與此同時,國際上一般以私營機構為創科的投資主力,私營資金成本效益通常較公營資金高,但目前香港的科研資金過度依賴公營機構,私人科研資金投入不足,情況有待改善。

  政府主導帶動私人投資

  綜觀不同國家及地區發展創科的經驗,大部分國家及地區都由政府做主導,因為科技產業剛開始時需要較多投入,回報較慢,如果只推給市場,私人資金便不願意冒險,若特區政府對本地科研採取更進取的投資策略,承擔部分的出資風險,讓一些有較高風險、投資者不想單獨承擔的科研項目也有成功獲得投資的機會,將有助帶動投資者的積極性。

  此外,特區政府為企業進行「合資格研發活動」的開支提供額外稅務扣減,我認為對於一些尚未盈利的初創企業來說,稅務扣減的意義不大,建議可參考國外模式,當一家企業當期沒有盈利,可按特定比例且符合稅例資格的研發支出取回現金(refund),以此提升私人企業加強研發開支的推動力。

  新一屆特區政府今日履新,當前香港正處在從由亂到治邁向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筆者衷心期盼新一屆特區政府以行動開新局、以創科開未來,積極融入國家發展的大格局之中,擔負起在新時期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新使命新責任,重新煥發出生機活力,與香港市民同開新篇,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

  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