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國際關係/中歐加強戰略合作 攜手推動世界和平\宋魯鄭

時間:2022-05-17 04:24:08來源:大公报

  雖然烏克蘭衝突還在持續,但五月已經變成美國的「東亞月」。先是總統拜登與東盟舉行推遲的元首高峰會,隨後他將首訪亞洲。不僅與韓國新任總統尹錫悅以及日本首相會晤,還要舉行四方安全對話。

  拜登這次東亞行打破很多慣例:向來都是韓國新任總統千里迢迢去美國訪問。美國要來亞洲,向來也都是先訪日本,後去韓國,這次都反過來了。這和美國打造的東亞包圍圈韓國相對薄弱有關。

  中歐相互依存度上升

  拜登任職一年多來,去過兩次歐洲,顯示大西洋彼岸仍然是美國的外交中心和核心利益所在。但這次打破慣例的東亞行表明,還沒從烏克蘭騰出手來的美國要大力東望了。

  根據美國皮尤的最新民調,67%的民眾認為中國是主要威脅,竟然超過俄羅斯的64%!足見中國在美國上上下下的「地位」。如果以中美貿易戰為標誌,雙方全面激烈交手已經四年。現在回過頭來看,美國最失敗的是貿易戰,代價沉重且幾乎一無所獲,大有偃旗息鼓之勢。下一步可能會是再掀外交戰。

  一直到2018年,中國的外交形勢還相當有利。但僅僅一年,美國連續出手:通過孟晚舟事件破壞了中加關係。其實加拿大很清楚這是美國的陷阱,當時加拿大駐華大使就公開反對,還表示美國取消引渡符合加拿大利益。但是加拿大根本不是一個真正能做到自主的國家,不管抓人還是放人都說了不算;破壞中英關係則是利用香港修例風波進行煽動暴亂,但中央政府制定香港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落實全面管治權和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瓦解其作用;對澳洲則是通過禁用華為5G設備和新冠病毒溯源兩大議題達到目的;中印關係則利用雙方的領土爭端。

  面對美國這樣的強大對手,中國過去是加強和俄羅斯在內的各國合作,同時拉住歐盟。但烏克蘭衝突發生後,俄羅斯被西方孤立、「妖魔化」和消弱,它能夠替中國分擔壓力的能力下降,甚至形象受到損害的俄羅斯如果對中國表示支持,也容易被「污名化」。

  所以在這種新形勢下,歐盟、中國相互之間的重要性較過去明顯上升。中歐關係現時有兩個突破點。

  一是俄烏衝突。目前歐洲最迫切的挑戰和最大的戰略需求就是結束這場衝突。這一點和中國立場一致,但卻和美國相反。美國不僅可以大發戰爭財:賣軍火、賣石油、吸引全球避險資本,還能從戰略上削弱俄、歐。

  此外,美國有利用烏克蘭消弱俄、歐、中的戰略意圖,即把俄國和美歐衝突演變成中俄對歐美。但這並不符合歐盟戰略利益。真要發生這一幕,歐洲的戰略自主就徹底沒有可能了。所以中歐在烏克蘭衝突中有着巨大的戰略合作空間。具體講,歐盟非常希望中國利用它的影響力發揮勸說作用,中國也一直表態願意和其他國家一起斡旋。

  加快落實中歐投資協定

  二是中歐投資協定。中歐投資協定是中歐之間戰略性的合作,也與法德兩大歐盟核心密切相關。德國由於歷史因素不是一個「軍事正常」國家,不能獨立發展軍事和介入全球地緣政治,它能立足於世界的只有經濟。目前德國對華出口佔整個歐盟的一半。德國能夠在疫情後迅速復甦,也和中國的拉動密切相關。這就是為什麼默克爾任總理16年,12次訪問中國,但訪問日本只有5次。現在德國經濟受到這場衝突的嚴重影響,中國的作用更加突出。法國之所以支持德國,既是為了法德一致,也是為了拉德國支持它積極主張的歐洲戰略自主。

  所以烏克蘭衝突發生後,中歐都有重啟投資協定的強烈意願。但是歐洲和美國外交有一個重大區別。美國實用主義強,可以為了裏子放棄面子,歐洲則時常相反。

  法國1964年率先和中國建交,但領導人訪問卻因為法方強調中方應該首先來訪被一直推遲,以至於戴高樂錯過和毛澤東的歷史性見面──他撰寫的回憶錄都預留了專章。後來的龐比度總統也是因為癌症晚期,不想再步戴高樂後塵,才率先訪華。

  反觀美國,和中國尚未建立外交關係的一段時期,卻能基於國家利益優先原則,實現尼克松的北京行。美國能拋棄阿富汗也是一個實用主義大於面子的例證。

  所以考慮到歐洲的特點以及中國面對的國際形勢,中歐投資協定顯得更為重要。美國拋棄阿富汗是為了集中精中力量對付中國,但中國手上可集中的力量也不少。這不僅僅為了一個投資協定,而是借重啟這個協定穩固和深化中歐關係,同時向外界顯示中國有能力打破美國的圍堵。這個意義遠遠超過一個協定。

  旅法政治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