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焦點評論/吸取教訓加強「內防」與「外防」\吳志斌

時間:2022-01-25 04:24:52來源:大公报

  新年伊始,虎年將至,本期望着香港的經濟將有「虎虎生威」之勢,無奈第五波疫情「兇猛如虎」,令人不戰而慄。社區隱形傳播鏈難以追尋,而不斷爆發的確診個案也讓港媒不得不以「疫情失控」等字眼來形容這波疫情的現狀。戴口罩容易,截斷病毒傳播難,追蹤感染路徑更是難上加難。不可否認的是次特區政府也是及時果斷地採取一系列措施,如強制封鎖檢疫,嚴格控制社交距離和聚集,取消晚上堂食以及迅速設立臨時採樣點……可惜與病毒比速度,香港的防疫措施總是讓人感覺被動,甚至有些「後知後覺」。

  是次疫情爆發,一方面體現出,兩年多的抗疫經驗讓政府和民眾有了基本判斷和應對策略。但在另一方面,社區感染「遍地開花」、源頭難溯病毒難截,誰之過?此文想通過客觀事實作出冷靜分析,對防疫政策提一些想法。

  首先,如何解決「外防輸入」的政策制定與落地實施之間的矛盾。從時間線上看,第五波疫情起源自從海外回來、沒有遵守檢疫規則的多名攜帶病毒的機組人員。雖然政府以涉嫌違反《預防及控制疾病規例》對相關人員提出了檢控。但筆者認為,這樣的結果本是可以避免的。

  平心而論,香港免檢政策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人性極其寬容和善良的信任。那我們必須要問的是,在「外防輸入」的政策方面,相關的制度是否有被機構或個人鑽了空子?防疫政策的落地實施,應該由哪個部門來進行監督?豁免政策的制定又將由哪個部門來統籌,並進行階段性的檢討?

  筆者去年在《通關難 走出慣性治港的思維更難》一文中已經指出,「香港的免檢政策和審批程序來看,是『政出多頭』且複雜的。」然而,香港在抗疫進入了三年頭後,不要說免檢政策和審批有無統籌的部門,就連專門抗疫的指揮工作都沒有組建起來。這就造成了,從表面上看,多個部門都在抗疫,「多頭多首同時運作」,但一旦出了事情,要追責要質詢,便無從入手。

  「安心出行」須有追蹤功能

  其次,「安心出行」的功效及其局限性必須得到重視。早期就通關議題進行協商時,內地防控部門就對香港「安心出行」沒有任何追蹤功能提出憂慮。早在2021年2月,為了進一步實現全面強制推廣「安心出行」的運用,當局不斷強調「出行紀錄的比對和提示功能亦只會在手機程式內進行,個人行蹤不會外洩。」然而,「望月樓群組」說明,正是因為無法精準定位人群,政府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人力物力來被迫應對社群的病毒傳播。

  需要看到的是,「安心出行」的細節還是有許多值得優化的地方。例如,按照現行的規定,用戶在進入商場或餐廳必須掃碼,但是在購物或用膳結束,卻不需要強制掃碼。而且由於「安心出行」有自行設定時間「離開場所」,這就造成了許多人實際在該場所的時間和「安心出行」的記錄時間無法脗合的情況。

  我們不能說「安心出行」形同虛設,但一個可能只發揮了百分之五十成效的措施,會不會因為剩下的百分之五十的無能為力,而造成整個措施的「內爆」,這是值得政府深思的一個問題。

  此外,檢疫機制的運作是否需要進一步完善?1月19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梁熙議員針對竹篙灣檢疫中心管理混亂及衞生狀況不理想等問題,質詢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大嶼山的竹篙灣檢疫中心使用率並不高,而相應配置的600個員工,也是顯得「綽綽有餘」。但是在出現社區爆發之後,檢疫中心人滿為患,面對短時間的龐大檢疫人群,檢疫中心頓時顯得「兵荒馬亂」,甚至出了不少大烏龍。這一現象恰好說明,檢疫中心的混亂不在設備或者是人員不足,而是缺乏前瞻性的演練和制度化的管理培訓。

  我們還要從「倉鼠群組」以及「人道毀滅」事件來重新理解何為「外防輸入」,即病毒檢疫不僅在於「人的進出口」,還要關注「動物及包裹的流動」。至今,相關部門都沒有詳細介紹動物進口檢疫的要求。在疫情肆虐情況下,從外國進口哺乳類動物,有無特別的檢疫步驟和規章制度?

  病毒沒有國界,但是一個社會要穩定健康,不僅需要的是政府與時俱進的決策判斷,更需要市民萬眾一心,自覺配合。因為一個人戴口罩而其他人「坐等群體免疫」,也等於這個人沒有戴口罩。而整個社會都戴了口罩,但有人為了「自私」的「自由」而選擇打破免檢規章,也會讓整個社會陷入危機。在五波疫情中,內防外防,千防萬防,防的不僅是病毒,還要防的是沒有把香港當做自己家,不懂得以大局為重的各種私心。

  中國僑聯委員、香港安徽聯誼總會常務副會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