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新聞背後/全民檢測真的不適合香港嗎?\卓 銘

時間:2022-01-22 04:24:48來源:大公报

  本港疫情愈演愈烈,昨日再新增24宗確診,有2宗源頭不明,另有20多宗初步確診個案。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仔有食肆洗手間疑似成播疫源頭,該食肆所有員工需要強制檢疫,食肆亦要停業進行大清洗。另一方面,香港仔區內多個污水樣本對病毒呈陽性反應,政府遂於污水收集範圍發出強檢公告,涉及20多棟大廈。

  由於香港仔多個地方被納入強檢公告,政府昨日在該區增設了5個流動採樣站,供市民排隊採樣,昨日下午南寧街一帶甚至要排隊近一小時,但仍然可見現場秩序井然,市民均配合公告盡到自己的防疫責任。

  「願檢盡檢」未符長遠需求

  這次強檢牽涉區內20多棟大廈,規模之大可謂香港抗疫以來罕有,足以作為日後其他大型強檢行動的重要經驗,亦可讓當局進一步考量全民檢測的可行性。今次當局採取的是「願檢盡檢」形式,但香港仔目前作為社區爆發的高危地區之一,或許理想的做法,還是在區內相關地方設立一個大型隔離區,一次性地為有關大廈的居民進行檢疫。惟考慮到此舉涉及的人力物力和所需時間,當局最後作出的決定也可以理解。

  然而,隨着本港疫情越趨嚴峻,不明源頭個案「遍地開花」,可以預見日後類似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多,全港大爆發也可能隨時發生。假若仍一味依賴「願檢盡檢」,恐怕未必能應對長遠的抗疫需求。要徹底斬斷隱形傳播鏈,當局就必須重視全民檢測的可行性。

  有種觀點認為,本港專家未曾提出要政府進行全民檢測,而香港也不適合如內地般,可配合禁足令來推行全民檢測。因此香港推動不了全民強檢。

  但實事求是地分析,香港是否真的注定與全民檢測「無緣」呢?「本港專家未曾提出要政府進行全民檢測」,這句話其實可從幾個方面理解,第一是專家們覺得香港沒有全民檢測的必要,其次是對全民檢測抱持中立態度。畢竟,如果全民檢測真的完全不適合香港,筆者相信專家們一定會有所反映或提出建議。但實際情況卻是專家沒有主動提出任何意見,那就說明專家沒有從根本上反對進行全民檢測。

  抗疫重視科學、尊重專家意見當然重要,但不論是任何防疫抗疫措施,最後決定權和執行權終究還是落在政府身上。雖然專家沒有主動提出意見,但政府是否可以主動諮詢專家的意見呢?

  這又回到當初的問題,全民檢測是否一定不適合香港?對標內地的話,的確,內地全民檢測會配合禁足令同時實行,但這並不代表,全民檢測由頭到尾只有一種實施方式。所謂全民檢測因為禁足令不適合香港,其實只是禁足令不適合香港,並非全民檢測本身。而且退一步說,香港也不是從未實施過禁足令,比如葵涌邨逸葵樓因出現超級傳播,當局昨日就決定圍封逸葵樓,所有居民5日內不得離開,其間需要每日進行檢測。

  即使當局無法在全港範圍實施禁足令,也不應就此全盤否定全民檢測的可行性,而應探討香港可能以什麼方式進行全民檢測或達到全民檢測的效果。例如配合「安心出行」、在局部處所建立白名單機制等等,甚至人手資源問題,也可以考慮請求內地協助。

  香港面對第五波疫情,疫情反覆的原因除了檢疫漏洞,還有現行防疫措施上的不足。從過往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出香港不乏控制疫情的能力,至少不會如歐美國家般完全失控,曾經連續80多天的「清零」紀錄,亦反映了香港社會具有良好的抗疫基礎。

  主動找出隱形傳播鏈

  但與此相對,香港卻面對數波疫情此起彼伏,每次都是先有零星不明源頭個案,繼而爆發新一波疫情,然後經幾個月收緊抗疫措施,疫情回復穩定,但之後又因為「外防輸入」防線不牢,讓病毒進入社區造成隱形傳播鏈,然後就這樣不斷循環。除了防疫措施本身的漏洞,抗疫一遇到不明源頭個案就束手無策,也是疫情反覆的重要原因。

  既然香港的目標是做到「動態清零」,進而與內地恢復通關,香港就必須掙脫這個惡性循環,即使社區出現不明源頭個案,也能化被動為主動,在短時間內找出傳播鏈,全民檢測的價值正在於此。否則即使度過今次第五波疫情,日後也會繼續有第六、第七波出現。

  距離農曆新年還有一個多星期,兩年間,香港市民過春節始終處於疫情的陰霾下,疫情再拖下去,將演變為更嚴重的民生經濟問題。各界需突破思維框架,認真考慮全民檢測的可行性。

  講到底,全民檢測並不是適不適合的問題,而是需不需要的問題,如果全民檢測有助香港健全抗疫機制,絕無不做的道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