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社會觀察/香港新媒體發展的關鍵問題\李江勝

時間:2022-01-19 04:24:45來源:大公报

  當前,新媒體影響着社會的每個人,即使不是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在使用它們,也給人一種無處不在的感覺。只有跟得緊、盯得住、玩得轉,才能真正實現「民眾在哪裏,在想什麼,工作就做到哪裏」。這種「無處不在感」既可取又不可避免,而香港的「無處不在感」尚處於野蠻生長階段,亟須關注兩大問題:一是新媒體發展影響青少年的身份認同問題;二是新媒體發展規管問題。

  全球化時代特別是新媒體時代,對青少年(12-18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反過來,青少年也對全球化、新媒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全球化時代,新媒體明顯地影響青少年的身份認同。在21世紀發展起來的青年新媒體文化已經變得含蓄地叛逆起來,這源於一種拒絕前幾代人的文化和認同的願望。青少年文化不僅僅是裝飾窗口的裝飾品,而是通過這個窗口,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存在。這不僅僅是青年人穿的衣服,他們唱的歌或者他們慶祝的節日。青少年文化是他們學習閱讀世界的語言。這是他們在詮釋自我的現實和意義,以及在日常實踐中所學到的假設的集合。

  過分單一傳播西方文化

  香港雖然是中西方文化的交匯地,但香港青少年較能接受外國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說,最容易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青少年時期是認同形成與角色混淆期,青少年積極地尋求不同價值體系、意識形態和角色榜樣的經驗和體會,試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

  青少年形成一種文化認同,涉及到對自己認同的文化做出選擇。換句話說,認同形成任務的核心是在一個人的文化共同體中形成個人認同的過程,而文化認同的形成過程由一個人屬於哪種文化共同體決定。文化認同是政治認同、國家認同的基礎。從青少年認同危機理論來看,香港青少年正面臨這樣的危機。

  青少年是成功解決階段性危機,進行有益的心理──社會調整的關鍵,否則將面臨認同形成與角色混淆的危機。現時香港的新媒體發展正在塑造部分香港的青少年過分單一地接觸和參與海外文化(尤其是西方和美國文化),使得香港當地文化尤其中華傳統文化的一些元素在他們心中已經失去了魅力。新媒體塑造和限制了香港更大的文化(主導文化)的態度和期望,改變了一些香港人特別是香港青少年的文化適應策略。文化適應策略是基於非主導群體及其個人成員有自由選擇他們想要如何適應文化的假設,如果香港人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就已經影響到了他們的文化適應策略,對香港社會來說,那將會導致危險的後果。

  新媒體有新媒體的傳播生態和輿論環境,不能再用管理傳統媒體的思路來管理新媒體。如果香港對逐步崛起的新媒體、新渠道、新平台,甚至民眾接觸資訊的新方式熟視無睹的話,那麼香港就會失去主陣地和民眾聚焦的新陣地。目前,香港沒有專門立法對發布、傳播資訊進行規管,也沒有採取相關的非立法措施對新媒體發展進行行業規範和約束,只是按照言論造成的影響,由政府或受害人提出檢控。如果香港對新媒體發展仍持此意見和傾向,無異於讓新媒體繼續「裸奔」,真的等到造成更大的傷害和惡劣的影響,甚至造成更嚴重的社會撕裂,再去事後諸葛亮,一定會是事倍功半。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香港要懂得因勢利導,利用好新媒體,努力提升管理新媒體的管理能力,不僅僅是引導輿論的需要,也是提升社會管理能力的需要。

  網上虛假資訊缺乏規管

  對於香港許多市民而言,網絡平台一直是其最常用的新聞資訊來源。隨着新媒體技術及平台的迅猛發展,香港民眾從新媒體獲取資訊的趨向越來越明顯,新媒體使用率越來越高,這也為假新聞和虛假資訊通過新媒體傳播提供了一定的市場。虛假資訊加深了香港民眾在社會和政治問題上的分化,破壞了民眾對公共機關的信任。近來,香港執法部門依法對《蘋果日報》、《立場新聞》進行查處,隨後《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眾新聞》等相繼自行停運。原本是一件有法可依、正常查處的事情,但經過一些新媒體進行傳播,大肆炒作後,使得社會上部分人反應過當,扣了一頂「香港民眾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沒有保障」的帽子。說到底,還是香港新媒體發展的規管不及時、不到位,才讓虛假資訊、煽動性言論有了「生命力」,有了生存的空間。

  香港新媒體的發展應該是更好地服務於廣大市民,符合香港的根本利益,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如果任其無序、野蠻式地發展下去,再被外部勢力別有用心地發展下去,那麼香港新媒體的發展必將朝着香港、國家所期待的反方向發展下去。因此,香港特區政府、立法機構需要精準地把好新媒體發展的脈搏,對症下藥,從立法措施和非立法措施兩個維度推進新媒體規管建設,形成行之有效的新媒體規管措施。

  香港天大研究院研究員、湘南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兼職教授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