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青評後浪\改革教育增進國民身份認同\李宇陽

時間:2020-07-10 04:24:20來源:大公報

  過去一年,筆者經常聽到不同聲音呼籲加強國民教育,增進港人國民身份認同。不可否認,香港教育的確是「病」了,「香港人」身份與「中國人」身份被推到二元對立的局面。但是加強國民教育,實現「二次回歸」前我們必須要認清一些事實,才能做到「知之愈明,行之愈篤」。

  香港回歸後,「去殖化」工作沒有做到位、教師隊伍管理不嚴、教材審核標準模糊,課程指引執行不力等因素直接造成國民教育推行失敗。但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香港至今並無建立與「一國兩制」體系相適應的教育制度,而是一種市場主導的教育體制,令國民教育推行面臨諸多困境,同時,市場選擇下港人身份建構亦無法有效統一。

  香港公民教育特點並非由中央或特區政府主導,相反是由市場主導。有關公民教育的課程指引由教育局設立,但是執行標準卻賦予學校很大的自主權利。造成現實情況是,尤其在中學,凡是與考試內容無關的課程,與應試教育相沖突的課程不會受到老師及同學們的強烈重視,其中就包括國民教育。回歸前,港英政府長期推行去中國化「疏離教育」,以普世價值來淡化甚至迴避有關國家及民族議題,以社會觀念對沖國民意識、淡化國家觀念,偏重發展經濟的同時強調居民自身的權利,逐漸令香港社會形成一種重實用主義輕國家觀念,重利己主義的意識並伴隨港人至今。

  而在自由市場及歷史因素的催化下導致港人逐漸以一種功利主義或實用主義的心態去看待問題,包括在身份認同選擇。這種「市場心態」也令很多香港人把對國家的愛並非當作一個應有的神聖職責,反而呈現出類似於個人消費選擇模式,而在此環境成長的青年一代自然一定程度弱化國民身份。

  對於上述問題的解決,筆者認為除了要在「國情教材」、「教師隊伍」及「課程指引」方面撥亂反正外,中央及特區政府亦要積極重視國家與公民之間雙向的互動,務必從長計議,通過多角度,多方面軟硬並舉的措施來培養港人國民意識。鑒於「內地和港澳居民天然的親屬關係和文化聯繫」,既要充分發揮中華文化這個文明主體的軟性滋養推動兩地融合;同時,亦要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下,充分利用好區域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吸納效應及政策紅利推動香港青年積極融入歷史時局,發揮自身作用。

  國家認同的建構既是政治認同也是文化認同,只有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培養港人對國家的情感,才能建立一個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新教育體制以解決歷史斷層、集體失憶的「人禍」,為香港未來把好關。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