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香港要為大蕭條做好準備/周春玲

時間:2020-04-04 04:23:50來源:大公報

  踏入2020年僅四個月,香港先後經受內地和外國的兩波疫情衝擊。據政府日前公布二月零售數字,銷售額急挫44%,是史上最大跌幅,令人心驚。從資料上看,除了這些零售業外,其他多個行業同樣舉步維艱。更令人憂慮的是,歐美紛紛「封城」,經濟停擺,經營商貿與製造業的企業面臨斷單困境,不少商舖已關門倒閉。國外企業面臨的危機,其存亡將直接影響香港經濟的根基。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指二月份零售銷售數據創有紀錄以來最大跌幅,並表示完全明白飲食業和零售業的困難,會盡快作出回應,使業界安心,員工也不需被裁。市場在傳,政府將推出抗疫2.0措施。第一輪措施主要是派錢予中小企,以保住就業,這是穩經濟的必須一步。那麼第二輪應該做什麼?

  應加大放寬貸款方面力度

  我長期從事實體經濟,資金是企業渡過難關的最大保障,這是淺顯而實際的問題。我認為,政府應該從暫緩交稅和放寬貸款方面加大力度,讓中小企業有喘息和生存下去的時間和空間。如果企業資金鏈斷裂,他們支撐不住了,引起的連鎖反應,不但衝垮其他相關行業,最後也將衝擊銀行金融業,而受影響的時間可能比疫情更長。

  事實上,外國特別是歐美的疫情還遠未到頂,即使疫情受控,經濟活動停擺所造成的蕭條,勢將持續半年以上,香港企業如得不到支援,恐怕無力捱過難關。因此,當前特區政府的首務是讓中小企業生存下去,把香港的市場維持住,這樣才能把就業穩住。

  做到這一點,必須要在財稅金融方面有政策性支持,甚至要敢於打破過去認為不可為的舊思維,大膽改革財經政策。比如容許企業在未來六個月只還息毋須還本,以及不收取逾期還款罰款,增加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讓他們起碼是活下去,才能發展起來。

  除了讓企業活下去,特區政府還要開拓視野,吸取鄰家之長來補自家之短。長期以來,香港的經濟主要靠地產經濟來支撐金融、服務業,但疫情發生後,香港的短板就暴露出來了。互聯網、智能經濟講了多年,但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中,暴露了香港在新經濟方面遠遠落後於內地。

  早在香港回歸初期,時任特首董建華已推動發展新經濟,先後推動數碼港、科學園建設,但在這場疫情較量中,可以看到香港與內地在新經濟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我認為,在新一輪的抗疫措施中,除了要保企業外,更要開拓思路,集中一些資源,真正用於適合香港新經濟、新基建的發展上。由講得多變為講實效,這樣香港未來才有希望。

  全國政協委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