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亂港派叫囂「暴力升級」意味着什麼?/陳光南

時間:2019-07-24 03:23:59來源:大公報

  朱凱迪和林卓廷昨日走上了電台,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極力誣衊警察勾結黑社會放任其襲擊市民,他們全力抹黑特區的警察。事實說明,朱凱迪的說法露出了殺機,是為了繼續煽動仇中、仇警的氣氛,他們加油添醋,準備了火藥,準備再一次衝擊中聯辦。

  林卓廷全力抹黑警察和黑社會勾結襲擊市民,目的是配合親台灣的勢力一再宣稱7月27日要發動元朗大遊行,企圖製造更大的暴力活動。

  蔡英文為了選舉獲得利益,全力利用干預香港的政策開路,把香港變成了台灣醜化和對抗「一國兩制」的戰場,高調收容了「佔領立法會」的暴徒。「台獨」和「港獨」合流策略,說明他們企圖造成特區政府的管治完全癱瘓,使香港進入無政府狀態的局面。

  「兩獨合流」圖癱瘓香港

  「港獨」勢力衝擊中聯辦,是一次升級,說明了是次政治風波與修例完全無關,已經改變成為了在美國勢力的支持下,結合成「『港獨』勢力和『台獨』命運共同體」,要奪取香港管治權,將暴力進一步升級,暴徒甚至公開對媒體說要成立「臨時立法會」。

  李怡在《蘋果日報》撰寫了《台港命運共同體》的文章說,「形勢變得很快,固守舊日對香港的整體觀念與經驗,未必能夠適應瞬息萬變的局面。比如『泛民』議員提出《逃犯條例》私人修訂草案,就在網民『㷫過火屎』的留言下收回,即說明提出的議員至少是跟不上社會已超越討論陳同佳案的階段。」、「7‧1闖進立法會的示威者已有幾十人到了台灣,並獲安置,意味着他們尋求台灣作為逃避在香港被檢控的避難所。」、「『泛民』議員楊岳橋認為,若港人獲其他地方政治庇護,會影響香港的國際聲譽。因為在外地獲政治庇護的前設條件,是申請者在原居地因政治原因在法律上有可能受檢控,並要證明得不到公平審訊。」、「立法會近年已經淪為『港共』行政的幫兇。砸毀立法會的設施,讓立法會開不成會,無法通過像『送中』、『明日大愚』這樣的惡法,是違反惡法之下的正義行為。完成後這些冒死的『義士』們必須安全撤離。」事情已經變質,反對派已經成為了蔡英文實現「台獨」圖謀的馬前卒。

  朱凱迪一早在3月就訪問了台灣,並且和「獨」勢力建立起攻守聯盟,他昨日走上電台毫無根據地質疑中聯辦與元朗事件有關,無非是要把「反中」、反憲法和基本法的暴力鬥爭升級,煽動更多青年人為「港獨」勢力當炮灰。《蘋果日報》昨日還發表社論,配合了朱凱迪和林卓廷的謠言,全力推動「顏色革命」。

  種種跡象顯示,「港獨」勢力突出了「暴力能夠解決問題」論,不斷發動所謂周末周日的暴力衝擊的行動。希望維護香港繁榮的群眾,一定要堅決抵制「以暴制暴」的錯誤言論,凡是使用暴力的,一定要繩之於法,決不能手軟。

  台灣勢力正在企圖製造所謂「香港流血事件」,極力使用謾罵和抹黑的手法,讓香港的警隊喪失鬥志,士氣低落,挑撥上下及矛盾,還要通過成立所謂「調查委員會」,編造警隊「過度使用武力」的結果,束縛警隊的手腳,讓特區政府的管治陷入癱瘓,動亂不斷升級,達到無法控制的地步,然後迫使中央政府出手,台灣的蔡英文就可以說「一國兩制」失敗了。

  須停止批准可衍生暴力的集會

  中央政府洞若觀火,決不會上這個當。所以,香港同胞今天的責任,就是要配合中央政府,繼續支持特首林鄭月娥依照憲法和基本法施政,大力支持警隊以專業精神和打不死的堅忍力量,堅定地維護香港的法律和秩序,堅決以法律懲罰那些犯罪分子。

  大量的事實已經說明,在地區發動所謂「和平示威」,實際結果是激進分子一定不會遵守遊行的規定,一定會進行暴力衝擊行動。

  正因為如此,警務處處長一定不要批准有關的可能製造暴力風險的集會和遊行。如果有違反法律的非法集會出現,一定要當場宣布這是非法集結,對為首的衝擊分子,強令其除下口罩,登記其姓名;若有暴力行為,立即將為首者,進行拘捕,並且起訴。

  警務處要加強情報工作,要掌握發起暴力運動的組織者的情況,準確部署兵力。每一次提出警告,必須在十分鐘之內採取行動,絕對不能妥協軟弱,甚至製造一小時以上的通知期,讓暴力犯罪分子有足夠的時間逃離法網。7月1日大批攻佔了立法會大樓的暴徒能夠有一個多小時的充裕時間安全逃走,更有數十名暴徒事後前往台灣尋求「庇護」,這完全是姑息養奸的表現,這種情況不能再繼續了。

  警察執行法律,一定要有嚇阻力量,否則的話,暴徒可以欺負、謾罵警察,甚至可以反過來「調查警察使用武力」,這種軟弱妥協行為,只會導致暴力一步一步升級,特區政府的管治最後陷入癱瘓,陷入了遊行和暴力分子管治香港的局面:他們要什麼時候斷絕交通、什麼時候打砸汽車、什麼時候包圍商場、什麼時候包圍警察總部,都可以無法無天。警隊有沒有管治的意志,關鍵在行政長官。行政長官已經作出讓步,宣布修例「壽終正寢」,反對派奪權的野心依舊沒有更改,因此,姑息主義是絕對行不通的。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