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金融市場應以大灣區為依託/周八駿

時間:2019-03-14 03:17:59來源:大公報

  3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相關業務規則和配套指引正式出台,業界預計,今年年中將有首批企業上市。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向在香港上市的「紅籌股」公司開放。

  滬科創板對港構成壓力

  同一天,MSCI宣布增加A股在MSCI指數中的權重,今年內分3個階段將A股納入因子從5%增加至20%,權重由約0.7%增至3.3%,比市場預期快。市場人士預計,包括中型和創業板股票,新增的15%納入因子將帶來800億美元(約6240億港元)資金流入A股市場;隨着A股在MSCI指數的權重進一步提高,以及今年6月起A股加入富時羅素指數後,估計將會有1500億美元(約1.17萬億港元)資金流入A股市場。

  幾乎同時,深圳市公布,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香港;深圳A股、H股和美股的上市公司總市值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在內地大城市中,僅次於央企集中的北京,是上海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5倍,是廣州上市公司總市值的4.5倍,多過杭州、廣州、南京、成都、武漢5城市上市公司總市值之和。上述信息,值得香港重視。

  首先,上海發展科創板以及吸引「紅籌股」公司回流,對香港創業板構成壓力。長期以來,香港缺乏研究開發風氣和政策條件,香港證券市場的創業板不景氣。現屆政府大力推動創新科技,但是,如果香港本地缺乏把創科產業化的環境,那麼,相當一部分立足內地的創科企業,包括「獨角獸」,會選擇上海科創板。

  其次,A股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地位益見重要,與上海發展科創板相得益彰,未必對港股是消極因素,但是,上海證券市場和A股地位上升無疑對香港證券市場具競爭性。

  再次,深圳GDP超過香港固然同深圳人口多於香港有關,但是,1990年深圳GDP只相當於香港的3%,2009年上升至相當於香港的一半以上;不足10年,到2018年已超越香港,這一切,不能歸因於人口多少。

  深圳經濟優勢來源於產業結構。2018年,深圳賣地收入為457億元,位居全國主要城市第20名。深圳約400家A股、H股、美股上市公司的產業分布均衡。

  香港最大的弱點是面積有限、人口不多(本地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和產業結構不健全,約束了香港經濟持續增長,限制了香港金融市場更上層樓。

  目前,香港經濟最大優勢在金融市場。為提升香港證券市場水平,上月港交所成立國際諮詢委員會,由港交所主席史美倫出任委員會主席,滙控前行政總裁歐智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前主席Mary Schapiro和阿里巴巴執行副主席蔡崇信為委員。其職責是,協助港交所把握全球動向,包括國際主要金融中心的最新發展、全球地緣政治變化、科技發展情況以及國際政策和監管倡議措施,協助港交所提供戰略性意見。

  這是一項正確的舉措,但是,不足夠。因為,全球經濟金融政治格局空前全面深刻調整的核心,是全球重心由西方(歐美)向東方(亞洲)轉移,香港經濟和金融市場必須順勢而為,亦即是說,當前和今後相當長時間,香港經濟必須融入內地經濟,香港金融市場必須依託內地。

  進一步來說,融入內地首先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依託內地首先是依託大灣區。

  實際上,這些年粵港合作使香港在一定程度上同廣東9城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聯繫,已是大灣區一部分,問題在於聯繫程度未至於融入。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各界必須清醒地看到,大灣區已造就深圳。深圳快速趕上香港,在相當程度上得力於廣東其他城市。

  銀行資金在大灣區找機會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香港要「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相輔相成,從現實情況看,在香港有限面積和人口條件下,均已陷入瓶頸。怎麼辦?一起走入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決定,重點支持港澳與內地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在粵港澳三地人員、物資通關,科研樣本、實驗試劑和遺傳資源出入境,科研物資、設備跨境使用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便利措施。將國家實驗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進一步向港澳地區高校、研究機構開放,支持港澳地區科學家、科研機構等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這是為香港大力發展創科事業注入強大動力,也是為金融市場更上層樓提供契機。

  香港證監會和交易所必須修訂規則,留住「紅籌股」公司在香港拓展創新科技,為大灣區的創科企業提供上市機會。

  自1997年以來,香港銀行體系的港元、美元存款一直多於港元、美元貸款,這是不正常現象。特區政府和金管局必須完善規則,並同廣東省對接規則,讓香港銀行界多餘的港元、美元存款在大灣區找機會。這是既推動形成國家全面開放新格局,也推動「一國兩制」事業新實踐。

  資深評論員、博士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