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理大事件給香港社會的反思/李曉迎

時間:2019-03-13 03:18:22來源:大公報

  香港理工大學就前一段時間多名學生禁錮和辱罵教職員一事做出裁決,並給予相關學生嚴懲。社會各界對理大的決定多表示支持與理解,同時也對幾名涉事學生表示惋惜。一般來說,香港的教育工作者對學生多以愛護為主,無論高等院校還是中學多對學生參與政治衝擊給予包容。但正是這樣的包容,讓很多學生誤以為只要打着政治的旗號、打着「自由、民主」的招牌就如同獲得了免死金牌。綜觀近年來的校園政治事件,雖然都與時下政治議題高度結合,但是如果像剝洋葱一樣的一層層剖析則反映出非常多的問題,應該引起香港社會、政治團體以及教育界反思。

  學生將包容誤當縱容

  首先,當下狂熱青年多拿社會包容當籌碼。香港社會一直對大學生有着極高的期待,雖然隨着社會經濟與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學畢業的一紙文憑已大不如精英教育時期的珍貴,但是在受儒家思想影響極深的香港來說,能進大學仍然被視為天之驕子。社會對大學生無論是言談還是行為舉止都抱有極高的期望,同時也給予極高的包容度,總是覺得大學生要有自己的思想,應該讓青年人放手博一博。

  正是這樣的大環境,讓一些年輕人誤以為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可以行,因為自己是大學生,是社會的未來,所以便「挾學位以令諸侯」般的,濫用了社會的寬容與包容。同時身為教育者如「東郭先生與狼」、「農夫與蛇」一般,看似愛護學生,實則害人害己。

  其次,青年學生低估了政治風險,拿政治訴求當兒戲。近年來政治議題伴隨着新聞和通識教育課程的發展而走進校園,讓以前不聞天下事的青年學生,更加關心社會議題。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伴隨着社會政治的發展,一些政治團體急於擴大政治影響力,便毫無操守的將偏激的政治觀點灌輸給學生。加之這些政客的背景多為社會專業人士,更給青年學生造成一種「政治無風險,口號暨自由」的錯覺。以為所有的政治議題都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殊不知如「獨立」、「自決」、「分裂」這些政治議題,放之四海沒有一個政府會接受,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容忍。試想想如果讓我們的青年學生去美國的領土上搞獨立運動、宣傳分裂思想那會是怎樣的下場?同時我們也要問,為何那些資深的政界人士,如此認同青年學生的極端思想,卻永遠在背後鼓動,而不走向政治危險的最前線?顯然這反映出狂熱青年學生的無知與單純,更看出資深政治人物的狡詐與不負責任。

  再次,反映出學校和家庭道德教育未能隨社會富裕發展而與時並進。香港社會隨着經濟復甦,變得愈加富裕,但是家庭與學校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卻沒有跟上。「怪獸家長」、「直升機家長」的出現,讓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過分被溺愛,使得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多以自我為中心。雖然香港不是一個以獨生子女為主流的社會,但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沒有逃過獨生子女出現的問題。

  就理大事件來說,學生選擇暴力、不尊重他人的行為,這表面上是一個政治行為,但是背後所反映出的,則是自我為中心,不理他人利益,更以為政治高於道德觀念、高於人權,形成了「你閉嘴,我在說民主呢!」的矛盾現象。政治訴求其本質是為其利益群體犧牲小我換取他人幸福的行為。但是在香港的校園裏則變成唯我獨尊、欺行霸市的「只許我反國家,不准你愛國」的扭曲政治文化,使得歪風邪氣在校園內陰風不散。

  怎樣幫幫這些年輕人?

  理大事件所反映出的問題不少,但是也讓我們在理大的處理態度和手法上看到希望,尤其是理大就涉事學生做出的公正決定更是值得稱讚。不僅維護了更多學生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讓青年學生清楚的認識到:做任何事情前應該想後果,政治也不例外!從港人熟悉的英國,到標榜民主的「世界警察」美國,其反對派的工作,無不聚焦在國家利益、社會和民生發展之上,還很少看到像香港這樣,將所有的政治議題放在反國家、反社會、反民生、反發展之上。香港社會是一個包容的多元社會,一直以來社會的各個階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透過不同的渠道來表達各自的訴求。但如今上來就拳打腳踢,如院校還以保護學生作為理由,任其自由發展,那就是自欺欺人。如今我們這個社會不需要再為青年犯錯找理由,而是需要全社會去反思:我們要怎樣來幫幫這些青年人。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