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粵港澳大灣區要重視創新人才建設/陸劍寶

時間:2019-02-12 03:18:02來源:大公報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布了《2018世界人才報告》,從人才的投入與發展、人才吸引力和人才供求匹配度3個一級指標,以及其餘30個二級指標,對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才發展水準進行了評價和比較研究。排名前10名的經濟體主要以歐美國家為主。香港由2017年第12名跌至18名。

  一直以來,香港的優勢在於吸引海外專業人才,但今年的數據卻顯示各項指標都有所下降,尤其是在教育公共投資上相對落後。中國內地的排名,則從2017年第40名上升一名至第39名。不過教育公共投資的水準上,依然低於其他發達國家的平均水準。

  截至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人口達6958萬,在世界四大灣區中位列第一。作為人口最多的灣區,我們的比較優勢在於「人」。粵港澳大灣區有將近7000萬人口,有人就有勞動力,就有市場。粵港澳大灣區要實現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的轉變。近幾年,我國各大城市的「人才大戰」愈演愈烈。很多新一線城市甚至二三線城市紛紛出台名目繁多的各種人才政策。

  「一國兩制」優勢吸引人才

  第一種是純粹的「人才爭奪戰」,以北京、上海為主,其人才引進政策有着較高的學歷薪資條件,以及精確的行業領域劃分;第二種是「人才、人口爭奪戰」,主要是天津、杭州、西安、武漢、南京等其他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其人才引進政策門檻大大低於北京和上海,甚至許多地區對大學生實行零門檻落戶。如:武漢在2017年就推出「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百萬校友資智回漢」的「雙百萬」計劃。2017年武漢市的人口淨遷移率「扭虧為盈」,達到了19.78%。再看杭州,2015年,杭州出台「人才新政27條」;2016年出台杭州人才「若干意見22條」;2018年創新提出「全球聚才十條」,「開放育才六條」等政策。迄今,杭州已累計引進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2.9萬人、外籍人才1.5萬人,共有外國人註冊(擔任法人)的企業4980餘家。

  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心與行動有目共睹,廣東又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習近平總書記上任後首站到廣東考察,就是宣示中國繼續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會放慢只會加快。

  粵港澳大灣區坐擁「一國兩制」優勢,尤其在中美貿易摩擦之後,更是可以利用香港全域自由貿易港和澳門對接葡語系國家的體制優勢,作為應對國際貿易競爭的「緩衝區」。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國家層面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亦會提升國際人才和全國人才對灣區的關注度和進入度。

  此外,大灣區是內地多個試驗區的疊加:經濟特區、國家新區、自貿試驗區、自主創新示範區等,為大灣區提供大膽探索的土壤。大灣區是我國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地方,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很好,產業和企業活力足。政府開放性思維較強,幹部素質較高,對市場干預度較低。大灣區政府亦出台有力的人才政策,如香港特區政府的「優才計劃」、廣東科技廳的「珠江人才計劃」、深圳的「孔雀計劃」、廣州的「紅棉計劃」、珠海的「英才計劃」等。

  同時,珠三角是全國製造企業最多,產業體系最完善的區域。一大批製造業企業進行轉型升級需要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強烈。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帶動的科技產業鏈為全球科技人才提供創新創業基礎。大灣區還是國內一個居民多、消費水準最高的地方,為新興服務業人才提供新機會。最後,我國迎來一波「海歸潮」,雙創背景下留美留英的碩士以上人才紛紛歸國,而北上深廣仍是選擇的最熱門地區。港澳青年特別是香港青年受困於住房價格和社會階層固化等制約,對灣區內地的接觸和進入越來越頻繁。

  提供補貼激發創業潛能

  首先,整合灣區內地各市的人才政策體系,避免遍地開花和無的放矢。一些行之有效的人才政策要敦促相關責任部門嚴格落實。重點評估現有的人才政策的落實情況和人才感知度和滿意度。

  其次,灣區各地人才管理部門要根據自身區域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招才政策,避免效果不佳或流於形式。要避免所有區域均頒發高端人才政策,引進「院士」等千篇一律的人才政策。灣區中的一些經濟和產業基礎較差的地區應該把財政向高學歷青年傾斜。要對本地區產業和企業的人才需求進行大數據分析,在招才上對專業人才的引進要有選擇性,避免「鬍子眉毛一把抓」。

  最後,激發廣州大學城和香港高校青年來粵創新創業的潛能。一些不具備綜合條件的區域應該把引進世界500強的招商政策預算,轉移到招人政策上。對廣州大學城的優秀青年人才到灣區新區或欠發達地區工作或創業者提供稅收、購房、辦公場所的實質性補貼。在現有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基礎上進行擴建,為香港創業提供更充足的空間。對深港創業孵化專案進行跟蹤轉化,優化和整合各類創業基金的實際用途,監督每一筆資金的使用去向,要讓基金落到企業和個人。重點吸引港澳地區碩士及以上畢業生到灣區內地創新創業。對於港澳年輕畢業生到灣區投資或工作,在住房上予以廉租房、保障房和免首期等多形式的支持,以增強灣區內地對港澳人才的吸引力和植根性。

  經濟學博士後、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