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台灣政客為啥不去大陸走走?/江 迅

時間:2019-02-09 03:18:01來源:大公報

  最近在台灣政壇,要數熱詞當是「面試」、「試水溫」。

  「試水溫」,即試探、摸底。游泳或者媽媽替小孩洗澡時,都會先用手測試水的溫度,試試水溫。「面試」,是透過書面、面談或網上交流的形式,考察一個人的工作能力與綜合素質,透過面試可初步判斷應聘者是否能融入自己的團隊,在特定場景下,以面試官對應聘者的交談與觀察為主要手段,測評應聘者的知識、能力、經驗等綜合素質。

  台灣2020年「總統」卡位戰提前開打,已經公開表明參選的候選人,或暗中已啟動備選議程的準候選人,竟然都有相同的一招:紛紛啟動訪美行程,到美國「試水溫」,為2020暖身。沒有訪美提高聲望,似乎就沒有行情。候選人造訪華府,被稱為「面試」,對於有志角逐「總統」大位的政治大咖而言,訪美不只是「口試」,同時也是爭取國際曝光的機會,因此「總統」參選人赴美爭取支持已成慣例。

  赴美影響選戰成敗

  2月中旬,已宣布參選2020年「總統」的前新北市長朱立倫訪美,定調此行為「學習之旅」,僅限在西岸活動,前往美國硅谷拜訪企業家、新創人士,聲稱主要是談台灣經濟發展和科技轉型,沒有政治議題。

  3月,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有望在16日立委補選結束後訪美,以感恩茶會形式,感謝海外僑胞在「九合一」大選中的支持,具體行程尚未透露。

  3月16日至24日,台北市長柯文哲訪美,以「城市外交」為主軸,走訪華盛頓、紐約、波士頓和亞特蘭大,拜訪當地生物科技醫療產業,拜訪美國國會。

  4至5月間,新任高雄市長韓國瑜訪美,受「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之邀前往演講,初步安排行程5至7天,走訪東岸和西岸。

  宣布參選2020「總統」的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原本就與美國關係密切,他不時收到美方邀約,但他本人還在評估是否有赴美「取經」的需要,據悉,其最快也要取得「總統」競選提名後才有望成行。

  謀大位先赴美,爭取支持成為一種慣例。蔡英文兩度參選「總統」,選前都曾赴華府訪問。不同的是,第一次赴美時,蔡的兩岸政策遭質疑,也衝擊其選情,面試失利,之後的大選也失利;4年後的第二次,當時民進黨駐美代表吳釗燮等人鋪陳得宜,以「維持現狀」贏得美國信任,美方給予高規格待遇,重考過關。陳水扁在2003年——爭取「總統」連任的前一年10月底也曾過境美國,還在紐約住了兩晚。馬英九在參選「總統」前兩年,2006年3月赴美訪問9天,行程中會見了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及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柯羅契,會談3個多小時,層級之高,歷來少見。

  站在美國人立場,希望面對面直接了解各候選人在兩岸關係、美台政策的一些看法。當然一旦成為台灣「總統」,任職期間,甚至卸任後幾年,美國就成為禁地,因此唯有選前去美國。但中美大國抗衡開始成為常態,未來想成為「總統」的台灣政治大咖赴美,去哪個城市,在什麼場合,見了誰,說了什麼,都必定受北京關注。有人說「政治靠美國、經濟靠大陸」,也有人說「親美、友日、和中」……親美也好,傾美也好,不能否認當下「大陸因素」越來越濃了。

  擺脫擁美拒陸思想

  金門縣長楊鎮浯、台中市長盧秀燕,都學「禿子」(韓國瑜),要「人進來,貨出去,發大財」,上任一個月,楊去了廈門,盧去了香港,雖然強調的是「談經濟」,但都選邊為「九二共識」站台,他們明白,沒有這基礎,大陸不會談。僅僅從地緣上看,台灣跟大陸近多了,但現在聽到的、看到的,似乎全是「美國面試」、去美國「試水溫」,卻聽不到他們公開聲稱「也去中國大陸看看」。

  兩岸對峙了70年,各自都有自己的思維定式,但政治人物就要有光風霽月般的胸襟,拋離擁美拒陸而挾洋自重的幻想。今日台灣也應該來一場思想大解放,從某些固有思維定式中解脫出來,才能自我解放而與時代同行。都說「兩強之間難為小」,台灣的特殊處境確實動輒得咎。不過,也該聽聽這幾天在網絡上所引發的網民輿論:「對美國唯命是從」,「一副奴才相」,「去美國面試,就是向美國報到」……難道處於世界兩強之間,台灣就不會操作一點「平衡術」?作出謹慎決斷、穩妥處置。平衡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智術,像蹺蹺板一樣,兩邊距離相等,重量相等,才能達至平衡。看看哪位「總統」候選人敢於放聲說:為了拚台灣經濟,我要去大陸走走。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