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反對派與愛國愛港陣營的基本區別/楊 堅

時間:2019-02-04 03:17:48來源:大公報

  最近,在對待長者綜援合資格申請年齡和「三隧分流」等民生政策上,香港對立政治團體表示了相同或相近的態度,令一些人產生一個疑問:反對派與愛國愛港陣營的區別在哪裏?

  這個問題的另兩種表述,一是非建制派與建制派的區別在哪裏?另一是反對派與建制派的區別在哪裏?差異在於政治陣營的標籤。

  筆者不同意那兩種說法。第一,反對派中的傳統「泛民主派」是立法會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而立法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建制一部分;第二,愛國愛港陣營是統一戰線,容納了在一些民生議題上持不同甚至對立觀點的政治團體,也包容在若干政治議題上觀點有某種程度差異的政治團體。因此,我一貫以反對派與愛國愛港陣營來分別標識香港兩大對立政治派別。

  「補台」「站台」助政府施政

  愛國愛港陣營內部不同政治團體的基本共同點,是在「一國兩制」的原則問題上持相同立場,表現在尊重和接受中央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地位,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幫助和推動特區政府提高管治和施政水平。愛國愛港陣營的基本共同點,劃出了她與反對派的明顯界線,亦即兩大對立政治派別的基本區別。

  於是,在對待特區落實國家《國歌法》上,反對派與愛國愛港陣營在立法會便涇渭分明了;在反對派中,傳統「泛民主派」與本土激進分離勢力在策略上的差異也明顯呈現了。

  1月23日,特區政府向立法會大會提交《國歌條例草案》進行首讀和二讀。在立法會外,屬於本土激進分離勢力的「香港眾志」,其主席林朗彥、秘書長黃之鋒以及周庭、廖偉濂、鄭家朗等成員,帶備鋁梯,衝入政府總部東翼前地,跨過花槽進入旗桿位置,將寫有「不歌頌的自由」的橫額掛在旗桿上,過程中同保安員發生肢體衝撞。

  在立法會內,「泛民主派」議員在座位上展示寫有「反對國歌法 捍衛言論自由」的標語牌,大聲高叫「反對國歌法」。他們的共同點都是以「言論自由」為幌子反對《國歌法》,差異在於表達方式。

  相比較,愛國愛港陣營內部不同政治團體即使在經濟民生議題上有時呈現分歧,但對待特區落實《國歌法》這樣的政治議題是立場一致而堅定的。

  在對待調高長者綜援合資格申請年齡上,兩大對立政治派別也有區別。特區政府及時回應社會訴求,完善了有關新政策後,愛國愛港陣營表示接受;但是,反對派沒完沒了地堅持反對。同樣,在「三隧分流」議題上,愛國愛港陣營支持政府進一步磋商的態度,反對派則保持對立的立場。

  總體上,愛國愛港陣營對特區政府管治和施政是持「補台」和「站台」的態度。「站台」是指堅決支持政府提出的合法合理合情的政策。「補台」是指幫助和推動政府制訂合法合理合情的政策。相反,反對派不論政府制訂和推行什麼政策,都是「雞蛋裏挑骨頭」,並且以貶低和打擊政府管治權威作為爭取選票的手段。

  行文至此,不能不說《香港01》周報第144期(2018年12月31日)刊登的張炳良教授專訪,標題是《張炳良再諫民主派:告別舊思維,建立新論述,另覓真出路》。報道稱:「張炳良直言,『泛民』已走到十字關口,是時候告別舊思維,另覓新出路。」

  這話不錯,問題是,「泛民主派」的新出路何在?張炳良認為,新出路是「第三道路」。他重提20年前他的觀點:「民主黨應發展合乎後資本主義現代社會的一套施政管治哲學出來。民主黨既不應盲從放任的自由市場經濟學派,也不應事事以為政府干預就靈。民主黨應走出『第三道路』來,簡言之:是如何令市場更有效地運作,以及如何令政府更有效率和有效能地運作。我們追求應是體現社會合力分配和公義的民主體制,一個『新』的市場和『新』的政府。」

  「泛民」無法行「第三道路」

  張炳良認為,他主張的「第三道路」不同於近期某些政治人物、政治團體主張和實踐的「中間路」。張炳良說:「我當年提出的『第三道路』,從來不是『中間路』。在政治上,如果你想走中間路線,是沒有市場的。你不是A,也不是B,那你就需要講明白,你是C,而C是什麼?你總不能說,你在A和B之間,這其實是『騎牆』,旗幟不鮮明,注定會失敗。」「民主派若想突破,就應該走出另一條路,這條路可能吸納了另外兩條路的精髓,更能夠回應當下的困局。你不需要刻意溫和,可以走得很執著、很轟烈、很堅定,但不要因為『不敢』或『忌憚』而『刻意溫和』。」

  張炳良設計的是一種願景,反對派不可能實現。因為,香港政治派別分野取決於「一國兩制」的基本矛盾,即如何對待中央,不是A便是B,不可能有C。只有香港的政治團體都尊重和接受中央對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地位,它們的分野才可能以看待政府與市場基本關係來重新界定。那樣的前景意味着香港沒有了「泛民主派」。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