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港珠澳大橋考驗三地協同合作\顧敏康

時間:2019-02-01 03:17:57來源:大公報

  港珠澳大橋工程是中國人的驕傲,不僅被譽為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也被英國《衛報》評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港珠澳大橋通車,既大大縮短了粵港澳三地的交通時間,也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奠定了互聯互通的扎實基礎。有人說,橋樑對灣區的形成和塑造極其重要,因為無論是紐約灣、三藩市灣,還是東京灣,無一不是以橋樑相連接的。

  港珠澳大橋開通後首月現「搶客潮」,澳門外港碼頭及氹仔碼頭客流量較去年同期急跌20%。這說明大橋已經成為三地市民的一個重要交通選擇。

  如同接入內地高鐵網絡的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在規劃、建設中就難免受到各種指責或抹黑。但是,高鐵香港段開通後,營運狀況良好,兩地乘客搭乘高鐵來往內地與香港的數量呈上升趨勢,再加上「一地兩檢」所提供的迅速通關之便利,足以回擊任何對高鐵的負面評論。相反,港珠澳大橋開通至今已經三個多月,不少問題已經顯露出來,迫切需要三地密切溝通,協商解決有關問題,確保大橋物盡其用。

  「人多車少」未能橋盡其用

  港珠澳大橋目前所面臨的最為嚴重的問題,就是「人多車少」、大橋車輛使用率低的問題。誠如有澳門政協委員指出:港珠澳大橋單日人流不斷增加,至今已上升到10萬人次左右,但車流通行情況一直不理想,日均車次僅為3100輛左右。實際通行車次相比此前預計的9200至14000輛,存在顯著差距。在通行車輛中,穿梭及過境巴士超過六成,私家車及出租車只佔三成多。

  「人多車少」現象至少說明了幾個問題:

  第一,三地市民使用大橋的熱情是高漲的,同時內地市民來香港旅遊和購物,也帶動了本地經濟增長。但這些都需要有充足的交通工具作為保障,否則會打擊市民使用大橋的積極性,令他們轉而使用其他進出香港的通道。

  第二,政府批准的穿梭巴士、直通巴士雖然佔通行車輛六成以上,但仍然是杯水車薪,未能解決實際問題。據報道:港珠澳大橋的穿梭過境金巴供不應求,甚至需要借用旅遊巴疏導人潮。跨境巴士「港澳一號」董事鍾偉棠曾經向媒體表示,雖然過境的旅客多,但他們卻未能受惠,皆因他早前已向運輸署申請,將「港澳一號」的班次,由38架增加多一倍至78架,不知政府如何回應。如果政府還沒有回應,原因是什麼呢?

  第三,私家車甚少可見,主因是私家車申請許可證的手續複雜,導致人們使用的意欲大大下降。其實三地可以共同研究,如何簡化申請程序,例如保險問題,以提升私家車的使用率,大橋和設立在各口岸的停車場也可以充分利用。

  目前,圍繞如何提高港珠澳大橋的使用率,已經有不少建議,值得相關部門逐一考慮並作出決定。

  首先,面對單日十萬人次的大橋使用量,最為有效的措施就是增加接駁巴士數量。據報道,目前執行港珠澳大橋珠港、港澳往來的接駁車營運公司可用車輛只有138輛,運力與快速增長的旅客需求極不匹配。研究如何既增加巴士數量,又不會造成港澳交通壓力已經迫在眉睫。

  香港私家車往來港澳(市內)的常規配額過少。目前供香港私家車申請的常規配額共300個,分為公司配額及個人配額兩類,每類配額為150個。在此情況下,可否考慮在不增加配額的情況下,允許兩地牌車上橋?考慮到港澳地域狹小,交通設施無法承受車輛增長的壓力,前期可採取允許這類車輛使用大橋只到達口岸而不入境的辦法。

  有關人士建議,給予已進入香港的澳門三地牌車輛,可在香港任一個與內地接壤的口岸離境進入內地,從而改變這些車輛只能返回澳門繞道中山、東莞等地才能到達大橋東面城市。

  更有人建議採取特事特辦方式,對只需使用大橋而不進入目的地城市的三地車輛,給予辦理一次上橋手續,讓公眾享受大橋開通帶來的紅利,解決對大橋日益增長需要的訴求。

  「可加可減」調整車輛數量

  目前大橋上貨櫃車的使用率佔不到百分之一,有貨運界表示由於珠海口岸缺乏報關公司協助,令業界對港珠澳大橋卻步。政府應該立即協調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提升貨櫃車上橋的數量。

  未來,大橋還應該在安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增加大橋觀光項目,吸引更多遊客上橋。此外,香港方面可以考慮鼓勵港鐵興建港珠澳大橋站,令旅客更容易前往香港大樓,避免出現巴士不足的問題,降低旅客使用港珠澳大橋的意欲。

  總之,三地應該對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出租車、貨運車輛、跨境私家車等的配額實行「可加可減」機制,靈活控制大橋車輛的使用數量,這樣才能真正令大橋物盡其用。

  港珠澳大橋是大灣區建設的大動脈,需要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大橋的作用。既要兼顧大橋使用的安全問題,也要盡快推出增加大橋使用率的措施。三地政府應該及時溝通和會診,盡快拿出解決方案。

  全國港澳研討會理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