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社 評/司法改革有巨大空間

時間:2020-09-29 04:23:19來源:大公報

  香港司法機構近年陷入政治化的泥潭難以自拔,判決不公層出不窮,嚴重動搖市民對法治的信心,要求司法改革的聲音不斷壯大。事實上,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司法機構不能抱殘守缺,以「大公無私」自我陶醉,「司法獨立」更不能被當作抗拒改革的擋箭牌。司法機構唯有與時俱進,才能贏回市民的信任。

  司法改革其實有巨大空間,成立「量刑委員會」,限制法官判案的隨意性,無疑是改革大方向之一。觀乎近年法庭審理的涉暴亂案,儘管被告涉及縱火、傷人、衝擊、藏有或投擲炸彈等嚴重破壞公安的罪行,但法庭未必是從嚴判決以儆效尤,反而屢現輕判甚至放生,罪與罰嚴重不相當。被告固然踐踏法治,法官隨性判決,不也是對法治的戕害?更令人側目的是,有的法官對被告不吝讚美之詞,形容為「關心社會,不為私利」、「優秀青年」等。當法官將個人政治傾向、情感帶入法庭,判決不可能公正。正義女神蒙住雙眼,但蒙住雙眼的不一定都是正義化身,設立量刑委員會,糾正法官的胡亂判決,實是維護司法公義的應有之舉。

  加強對法官的問責,也是民意呼聲。目前,除了一個委任法官的推薦委員會外,就沒有其他監察機構,法官基本上處於「無王管」狀態。不管法官判案如何不公,市民有多大不滿,都是由司法機構內部調查處理,「自己人查自己人」,公眾無從置喙,不可避免地惹來黑箱作業、官官相護的質疑。

  還有,法官判案被指有不同政治立場,結果有人急速受罰,有人加薪晉級,判若雲泥。司法機構處理自己人尚且不公平,如何讓市民相信能確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成立中立的監察機構,將法官納入公眾監察,才能令人信服。

  濫用司法覆核及濫批法援,已經變成司法界牟取私利、阻撓政府施政的工具,也必須盡快處理。

  司法界存在不少陳規陋習,其中一個是「馬房文化」。港英時代,有澳洲幫、英國幫、本地幫等派別,不同幫派間親疏有別,幫派內圍爐取暖。這個陋習並未因英國人的離開而結束,有人認為現在演變成不同利益條塊,有門路「埋堆」,入得「三幫」,才能青雲直上,「非我幫派者」受排擠打壓,這種「小圈子文化」窒礙了司法機構的健康發展。

  司法機構非改革不可,是不少人對香港司法界的印象,也是列顯倫大聲疾呼的原因。司法機構不能對自身的問題視而不見,繼續大搞鴕鳥政策,猶自感覺良好。事實上,英美等普通法國家都有類似監察機構,這樣的監督並沒有影響其「司法獨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