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拍賣歷史悠久 理論研究滯後

時間:2020-10-13 04:24:22來源:大公報

  圖:上世紀60年代,拍賣理論正式進入經濟學家視野\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據美聯社報道:人類拍賣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700年的古巴比倫時期,但真正用經濟學理論進行研究,始於上世紀60年代。

  1961年,加拿大經濟學家維克里撰文探討單物品拍賣中最為常見的四種拍賣形式:英式拍賣(競拍者由低到高競價,價高者得)、荷式拍賣(拍品由高到低叫價,直到有競拍者接受)、一階密封價格拍賣(競拍者分別在信封中寫下報價,報價最高者得,並且支付其所報價格)和二階密封價格拍賣(報價最高者得,但只支付第二高報價)。

  維克里得出了重要結論「收益等價定理」,即在單物品拍賣中,若所有競拍者獨立對拍品進行評估,那麼無論採用什麼形式,賣家都將獲得同樣的期望收益。此後,2007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邁爾森將維克里的結論推廣到所有拍賣形式。

  然而,維克里和邁爾森的研究,均建立在理想化的「競拍者獨立評估」假設上。現實中,競拍人對於拍品的評價不僅取決於自身,亦與競爭對手評價有關。這種在考慮對手行為後給出的評價,被稱為「關聯評價」。率先對「關聯評價」進行研究的,正是今年經濟學諾獎得主之一的米爾格羅姆。

  米爾格羅姆發現,若競拍人得知競爭對手信息,就能猜測到彼此可能出價;為贏得拍賣,他們就必須報出更高的價格。對賣家而言,削弱競拍人信息私人性,才能帶來最高期望收益。這一發現被稱為「聯繫原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