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教師多不滿考評方式 評分準則惹爭議

時間:2018-11-09 03:16:20來源:大公報

  跟課程文件的情況相近,公開試的評核方法在中期檢視後沒有大幅度和適切的改革,既無助處理學習差異,也難以確保題目形式配合課程內容和理念,種種問題由此而生。因此,香港通識教育會在今年七月進行的問卷調查,收集了108位老師意見,初步整理出前線通識教師的共識,其中不少關於考試及評核的意見,值得有關當局注視。

  首先,對於現時公開試考評方式是否理想的問題,有57.4%的通識老師表示不理想,認為理想的只有42.6%,不滿意率接近六成,值得考評局反思。認為考評方式不理想方面,最多老師不滿的是「評分準則不準確/不合理/不穩定」(72.6%)和「不同屆題型變化太大」(64.5%)。

  對沒參與評卷學校不公平

  就教育現場觀察,現時公開試評分準則有其「潛規則」,其內容不可以從考評局公開的資訊中得知,這些規則多由一小撮相關人士設定,只有參與閱卷的老師有機會知悉,既欠缺透明度,也容易以訛傳訛,對沒有參與評卷的學校不公平,師生自然有所不滿。

  新高中學制下,學生學習差異極大,一般學生的基本能力跟昔日應考高補通識科的預科生不可同日而語。再者,現時通識公開試以長問題的寫作為主,變相考核語文能力,而且通識考評在卷一以資料運用為主,所須知識有限,於是不少老師加強訓練寫作能力,採用作答框架/大綱以教導同學答題的情況普遍,所以不少教師認同現時公開試「考核過於着重語文表達能力」(50%)和「學生作答格式化,過於依賴作答框架」(53.5人)。

  當年制訂新高中課程的共識是短答題和長問答題並重,所以考評局在2009至2010年間公布的示範試卷,不但設有相當數量的短答題,而且學生只須寫上兩至三行,精簡地指出答案,就可取得一定分數。然而,經過數年的轉變,通識科公開考試卷一逐漸過渡至「長問答題為主」和「分題數目太多」,考評局展示的考生答案每多長篇大論,令通識考試變成「速寫比拼」,跟語文科的能力大幅度重疊。此外,公開考試以長問答題為主,大大加強「惡性操練寫作」的誘因,作答框架應運而生。作為教學的鷹架,框架本來無可厚非,但現時演變為「應試套路」的教學法,部分閱卷員以框架作為私下的評分準則,排斥不同形式的思考和作答方式,通識科還能否培訓獨立思考和多角度思考呢?

(通識老師看通識科變革.四之三)

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 黃家樑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