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與時並進的香港道教\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李偉雄

時間:2018-12-07 03:18:07來源:大公報

  圖:蓬瀛仙館供奉太上老君、呂洞賓及邱處機等道教祖師。圖為拜太歲祈福的三清寶殿

  香港初中中史新課程,將於2020年開始推行,在中一級的延伸部分,加入了「道教的形成」這一課題。筆者期望藉個人分享,帶動各位任教老師,除了教授書本內容之外,不妨抽空帶學生考察一些本地的道觀(亦可到內地道觀參觀),讓學生多認識一點道教信仰與現代人生活的關係,令學習中史變得更為有趣。而「文化遊蹤」所記所述,就是藉考察歷史名勝聯繫課堂學習。

  1980年代之後,內地重新開放宗教場所,並開展宗教文化交流,於是有了香港道堂「謁拜祖庭」的活動。1984年北京白雲觀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重新開放,香港道教界隨即組團訪問內地宮觀。1992年蓬瀛仙館與白雲觀結為「同源友好宮觀」。早前在北京參觀了白雲觀之後,我亦曾帶同學到蓬瀛仙館考察,了解香港道教的特色。

  現時香港道觀多宣稱「全真演教,龍門正宗」,強調其全真教門派的道教背景。然而追溯香港全真教導堂的成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它們與呂祖信仰清晰的歷史淵源關係。蓬瀛仙館的大殿中,供奉着太上老君、呂祖和邱處機三位道教重要人物。

  民國成立後,廣東被軍閥割據着,連年混戰。香港成為廣東人避難的城市,當時廣東每次動亂,都會引發逃港潮。這些逃難的民眾也帶來了他們的道教信仰,並在香港設立了廣東呂祖道堂分支機構,以供平日崇拜之用。1920年代,龍門派道侶何近愚、陳鸞楷與麥星階同遊香港,商議在粉嶺建立私人修道院,於1929年建成,取名「蓬瀛仙館」。1970年代之後的蓬瀛仙館,日漸與香港人建立了息息相關的關係。

  骨灰龕位成道堂經常收入

  首先,蓬瀛仙館為市民提供先人靈位及骨灰龕。1952年蓬瀛仙館建立永思堂,原本只是供奉龍門派歷代祖師及前賢的靈位,1970年代之後,已經開放給善信奉祀仙人。在道堂內設「骨灰龕位」開始在香港道堂之間普及,並成為道堂的經常性收入。其次,蓬瀛仙館道侶亦有出山應法的服務。道侶出外做功德,以超度法事為多數,如在喪葬儀式上舉行餞行功德,向亡靈誦經文,以安息其靈魂。此外,蓬瀛仙館每年都會為市民「附薦先人」。中元法會傳統中的普度施幽儀式,主要目的是滌盪孤魂野鬼,並將之從地獄中解救出來,進而使之再生、成仙。1960年代之後,蓬瀛仙館開始提供「附薦先人」服務,信眾可將仙人牌位附薦於幽壇之內。

  以前的蓬瀛仙館以熱心道侶的捐款作為主要財政收入,以上三項宗教服務使蓬瀛仙館的收入有所增長,得以進一步擴大規模,並逐漸向公眾開放。

  進入1980年代,蓬瀛仙館建立老人服務中心,造福社群。近年,蓬瀛仙館開始與高校合作,推動學術研究的發展。2002年,蓬瀛仙館捐資予香港中文大學,增設道教研究教授席位,以及栽培以道教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兩岸四地考察與國民教育(10)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